x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二十九)

2020-07-29 14:26:40 来源:中国传媒

 胡一平

 

第二十九章

双星高照——全国闻名令人向往的状元胡同

王寿彭在1903的癸卯会试中夺得状元桂冠,不但从此改变了自己极其全家人的命运,并且成就了一处全国之最,也就是驰名全国的地名——状元胡同,为潍县西南关的一条简陋巷子。

据《潍城区地名志》记载:潍县西南关处有一条不大的巷子,原名叫做新巷子。地处潍城南部党家湾崖至西南关中和街的一段,全长只有200余米,宽度只是2米左右。这条巷子大约出现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形成较晚、并且出了第一位状元曹鸿勋之后,人们才将这里称之为新巷子。

其实早在清朝中期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有人居住了,只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有人选择到这里来居住,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地处潍县城的城池之外,又是一处大湾的岸畔,所以地价非常的便宜,故而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些十分贫苦的人家。正因如此,这里也可以称之为当年潍县的贫民聚集区之一。

在这里居住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就是临近潍县城池的南门,是当年潍县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说到这里,就应当简要说明一下南门一带繁华的缘由。在古代,作为一座城池的南门,堪称这座城池的正面门户。因为在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着重强调的便是坐北朝南的建筑方位之说。潍县城的建造,就是在这一学说基础上进行的,南门,就是通常人们出入潍县城的最主要通道。

正是因为这样,当年县城的南门之外,没有多少像样的建筑,而是留有一个巨大的空场。当初留下这一空场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等待进城的车马物资,使之有个停留歇息之地。后来随着进出城门的人员物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顺捷起来,这处诺大的空场便逐渐热闹了,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市场。

还有一层原因,古代时、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叶以后,潍县的集市贸易不但十分发达,而且非常有名,远近都流行着这样的一句俗语,叫做“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也就是说,潍县的集市规模庞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这里简直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同样的,也由于潍县大集的庞大,在别地方卖不了的东西,只要拉到潍县大集上来,就保管能够卖得出去。

当年的潍县大集有两处,一处是在潍县城与东关坞之间,也就是在宽阔的白浪河河道沙滩上,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沙滩大集或是潍县大集,也是当年潍县最重要、最出名的一处大集。而另一处则是设在潍县城南门外面的那片空场上,也就是距离王寿彭家、即状元胡同不远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南门市场。

从规模上看,沙滩上的潍县大集当然号称第一,规模非常之大,交易的时候可谓人山人海,经常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届时这里车水马龙,人群摩肩擦踵,有些地方连通过都十分困难。可是也正因为潍县大集的规模如此之大,并不可能天天都能进行交易。于是人们就按照农历的日期,即逢五排十之日进行,也就是每五天进行一次如此大规模的集市交易。

还有一层,由于潍县大集设在白浪河的沙滩里,每逢到了夏秋季节,山洪来袭,河水暴涨,此时的河水流量很大而且极为湍急。遇上这样的时节,沙滩大集当然就难以举行了。因此潍县大集虽然规模很大,交易量也很高,具有的名声也十分响亮,但一年之中便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无法举行。加上五天一次,还有下雨下雪等气候恶劣的影响,如此计算下来,沙滩大集一年举行的时间,充其量不过三十天左右。这样一来,就需要有其他的集市来加以补充了。

相比之下,潍县城南门外面的这处市场,虽然比潍县大集的规模小得多,但却相对的恒定。除去下雨下雪或大风呼啸的天气之外,几乎天天都很热闹。一般日子里,也会达到几百人或是数千人聚集的规模。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也可以算是一处不小的市场了。

所以那些唱戏说书的、打拳卖艺的、游乐杂技的,以及各种各样的门头、小吃摊位等,可谓应有尽有,很像是古代北京的天桥一带,只是比起那里的规模小了些而已。

还由于这条状元胡同,即原来的新巷子,临进南门市场,所以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做饭菜的、打火烧的、炸油条的、烤红薯的、摆小摊的、卖百货的等,即做小买卖的家庭,大多都搬到这里来居住。这样也就导致一批社会底层的人流动,向这里聚集。也可以说在光绪年以前,这条简陋的小巷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直到小巷中出了第一名状元曹鸿勋,小巷才得以有了个名字。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贫困巷子之中,于清朝光绪年间先后出了两位状元。一位是在光绪二年、即公元1876年时,于丙子科举中高中的状元曹鸿勋,第二位便是本文中说到的王寿彭了。

也正是先后出了两名状元,致使这条巷子名扬全国,被人们称之为状元胡同。时间一长,人们都说这里为状元胡同,而知道原名叫做新巷子的人却不多了。当地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首儿歌,里面唱道:“柳树行子党家湾,状元胡同西南关;神仙胡同往北走,顺着月河到西关”。里面所要表达的,便是当年潍县状元胡同的地理位置。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状元是从全国举子中经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并且是平均三年才出一位,因而状元头衔的本身,就代表着科举制度的最高荣誉。在清朝的二百多年间,山东一共出了六位状元,而潍县一县就连续出了两位,可谓占了全省一百多个县的三分之一。更为奇特的是,两位状元都是出在同一条胡同里,都是处在同一个朝代里,并且都是出在同一位皇帝之下,可谓同朝同代同胡同,真是太难能可贵了。

还有一层,状元胡同里面先后所出的两位状元,都是出身于贫民之家,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越发神奇了。即使在全国各地述说起来,也是令人咄咄称奇。

按理来说,类似这样的地方,能够出一位状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任何地方出现状元并不令人感到蹊跷。因为天下的状元都是经过严格考试一层一层考出来的,事先谁也无法确定他们究竟住在什么地方。再者,一个人家住在什么地方,也与本人能否考取状元没有多大关系。以此不但那些大都市、文化圣地能够出状元,就连小小山村也有出状元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像潍县新巷子这样的贫民居住的简陋地方,有幸出位状元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当新巷子出了第一位状元的时候,人们高兴庆祝,尽管将这里视为了一处风水宝地,但却并没有特别深层次的考量。然而到了1903年时,也就是距离出的第一名状元二十余年后,这里又出了第二位状元的时候,许多人才刮目相看,并且被这一现实喜得奔走相告,惊得目瞪口呆。

不是吗?天底下哪里有如此蹊跷的事情?如此一来,也就有了偶然之说。可是偶然之说怎么能够令人相信,事情又竟是如此的偶然呢?所以,这里也成为中国千余年间绝无仅有的独特现象,后被人们称之为状元胡同完全是名副其实。从此以后,这一神奇响亮的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不胫而走,并且脍炙人口的传颂起来。

应该说,光绪二年从这条巷子里走出的曹鸿勋,通过殿试高中了状元,因此也成为潍县历史上出的第一位状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1903年王寿彭又高中了状元,于是有人认为只有神灵在里面运作、或是天地相助才会出现如此难得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在王寿彭中状元以后,这条新巷子,才真正成为了状元胡同,并且拥有了影响全国,令人向往的名气。所以状元胡同的名字应该起始于1903,起始于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癸卯科举会试。

由于这里说到了状元胡同,前面也已经介绍了王寿彭中状元的前前后后,因此也就不再重复。故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潍县、也就是西南关状元胡同中出的第一位状元——曹鸿勋。

历史上的曹鸿勋比起王寿彭来,似乎名气还要大一些,这是由于他中状元的时候相对较早,尽管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夕阳斜照的末代时光,但尚且没有大的社会波动。曹鸿勋出生于1846年,卒于1910年,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在他的幼年里,父亲曹棠不幸因病早亡,因而母子相依,生活过得十分艰苦,童年时代的他就经常忍饥受饿到学塾读书。曹鸿勋最初的启蒙教师叫做丁象庭,对这个贫而好学的弟子很是关怀,常留他在家中吃饭。

因为家贫,少年曹鸿勋曾短期辍学,去干短工领取米粮维持家庭生活。即使这样,他也还是瞅机会刻苦读书。后来他觅得机会,去陪伴富家子弟伴读,由此学业日进,越发优秀。再后来,他在为文昌阁撰写对联时,被全国著名的金石学家及收藏家——潍县人陈介祺称赞和看中,并且收为义子,给予资助,刻意培养。正是有了这样的机遇,才使天才少年曹鸿勋走上了科举之路。

曹鸿勋亦不负众望,二十岁上考中了秀才;后又得中举人;最终于光绪二年夺得状元桂冠。光绪五年,朝廷派他任湖南副考官,在任期之间整顿学风,开建书院而政绩赫然。光绪十二年,他入值上书房,教授贝勒载润等王子读书。光绪二十七年时,他出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仅两个月,便审结了积年大案十余起。

光绪二十九年,曹鸿勋升任陕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莅任后奏请朝廷试办油矿,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始人。也就在这一年,他的邻居王寿彭也是像自己一样,沿着科举的青云之路高中了状元,从而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一个奇迹。消息传来,身在陕西的曹鸿勋喜不自胜,亲自写信以表祝贺。也正是由于他们两人奋斗追求,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潍县名胜——状元胡同。

由此可见,当年的潍县人杰地灵,既是连接胶东半岛的重要通道,又是渤海莱州湾畔的一颗明珠,被人们称之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完全是有道理的。多少年来,这里文风昌盛,科甲蝉联,人才辈出,积淀丰厚,举国闻名的状元胡同,便是北海名城的代表和缩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感兴趣的
最新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