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二十五)

2020-07-22 21:57:46 来源:中国传媒

 胡一平

 

第二十五章

因果关系——分析透视遭到攻击贬低的真实原因

 

在自己无端遭受污蔑攻击的这件事情上,王寿彭既没有直接的加以反驳,也没有在听到后暴跳如雷怒火中烧,更没有想方设法苦苦的加以追究,对于污蔑自己的人施以揭露、攻击和报复。

那么王寿彭对此是怎样处理的呢?完全是一副宽容大度的神态,从而表现出一位儒家弟子“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的那种宽广胸怀。可以说,能够做到以这样的态度面对诽谤,应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一种学识高深、宽宏大度的理性情操在里面发挥作用。也就是俗话中所说的: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后来有朋友前来玩耍时,无意中向他提及了这件事情,本来以为他会表现得十分气愤。没想当他听到这种荒唐的说法后,只是淡然的一笑,也不加以解说,似乎从来都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似的。再后来,他听到这样说法的人多了,干脆在此基础上赋诗一首作为趣谈:“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又偶然”。可以说,王寿彭的这首《偶然》打油诗,在其后的社会上流传得也十分广泛。

以此说明,面对有些人、甚至一些过去的朋友发出的、无端的污蔑攻击,他只是以这样的、不加计较的方式加以宽免,并且用自嘲的手法加以委婉的说明。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他完全可以称得上具有君子风度,绝不像有些人那样,遇到别人攻击的时候呈现出怒目相视、咄咄逼人的势头。

在这件事情上,当然也是不攻自破的。尽管其故事在一些史料中多次提到,但都没有具体的提出和证明之人。也就是说,此故事当初来自何人之口?是何人这样的认为?何人又能够为此事作证?都可以称得上莫须有。由此说明,制造杜撰如此谎言的那些人,分明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善于躲在阴暗角落里,向着王寿彭射出的一支支冷箭。

同时也说明,编造杜撰这样故事的人也有些心虚,明知既摆不上台面又见不得阳光。因此他们只能够偷偷摸摸的进行,根本不敢将自己的名字公布出来。对于这样一件无法证实的又流传如此之广的无头案,居然不少人就信以为真,并且经常拿出来说事。这就说明,民众没有关于这方面探索是非的要求和能力,平日里只是想听听笑话、快乐快乐而已。

当然,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即事情原本就有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俗语:无风不起浪。仔细研究分析以下内容的话就会发现,王寿彭受到如此的贬低攻击,应该是有其具体原因的。大体梳理一下,不外乎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大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王寿彭中状元的时候,也是当时社会上普遍敌视科举、要求废除科举的呼声达到了顶峰造极程度的时候。这时力保科举的保守派们,显然不是坚决反对主张废除科举的变革派们对手。几次交锋之后,保守派已经处在节节败退之中,因此形成了一种大的在社会层面上具有影响力的时代趋势。

关键时刻,就连体制内部,也就是朝廷中的许多掌有实权的名臣、封疆大吏们都纷纷上书,要求朝廷颁旨明确废除科举。面对这样的格局,也就是人心所向的积极要求变革的社会局面,千疮百孔又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再也坚持不住了。

要求废除科举,首先就要罗列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病,其中不乏添油加醋之说,务必要将其贬低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才好。即使在众多参与科举的士子们看来,也是反对的多,力保的少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参加科举的人们之中,竞争和选拔是极为残酷的,真正能够得以胜出,也就是考中举人、进士的人非常之少,可谓百里、千里挑一。尤其那些屡屡名落孙山,或者是自认为考中困难的,也巴不得取消了科举才好。

因为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致使绝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难以入世、难以有出头之日。试想他们半生、甚至是穷其一生的悲苦寒窗,有多少别人的歧视?多少亲人的冷脸?多少社会上的偏见?可谓时时刻刻都在敲打着自己的心灵,无时无刻都在战战兢兢之中度过。从当年科举场上流传下来的一些诗句看,就很是说明问题。如“墙外蟋蟀叫,夹道萤火明。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等等,都成为封建科举制度弊病的真实写照。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是难以怪罪于王寿彭的,也不是他所能够左右和解决的。王寿彭虽然高中了状元,但也只是科举场中的一员,只是拥有了更好的天分,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才最终获得了状元桂冠。然而有些人为了贬低科举制度,就需要将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也就是考上举人、进士的精英们说得一无是处。他们的目的,当然是想以此来证明科举制度的有害无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作为高中状元的王寿彭,就很有可能首当其冲受到攻击了。

二是后来在王寿彭创建了山东大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的时候。当时的山东大学中进步青年们十分活跃,他们在革命党的鼓动下,不断组织各种活动,有时甚至是一些极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当时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使中国东部这座最高学府——山东大学变成为反对当时政府的大本营。这样的做法,就与王寿彭要求稳定,逐渐变革的理念相冲突了。因此王寿彭对这样的学生运动坚决发对,想方设法的要求学生们读经守法。这样的做法,自然就与革命党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当年的进步人士及地下党组织,便将王寿彭视为了阻碍革命发展的眼中钉和绊脚石,并经常对其发动攻击。这一时期内,便出现了一些针对王寿彭的流言蜚语,甚至将他贬低得一钱不值,就显得一点都不奇怪了。对于这些,了解事实的明眼人或是具有分析头脑的人们,当然是十分清楚的。

还有一层,就是将王寿彭聘任为山东省教育总长的人,是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军阀——张宗昌。他是山东省掖县人,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先年在东北一带曾经干过土匪,发达后又长期盘踞在山东一带,人称他为“三不知”将军。即第一不知道自己的部队里面究竟有多少人马;第二便是不知自己有多少老婆;第三不知是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钱财。从这些内容上看,当年的张宗昌可谓屡施恶政而名声不佳。

张宗昌其实在早年的时候也上过几年私塾,但由于家庭贫困,少年时代便辍学浪荡,期间经常衣食无着,饱尝挨饿受冻之苦。为了度日糊口,他还放过牛,当过放铳手、贩卖烧酒等。痛苦不堪的童年生活既让他过早饱尝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又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了他的体力、提高了他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后来他当了一名铁路装卸工,由于张宗昌身材高大,能够干重活,宽厚大度,重义轻利,所以在工人当中很有威信,也逐渐得到俄国人的青睐,并且学会说一口流利而又发音准确的俄语。还由于他为人挺仗义,连当时的那些华人警察都听他的,致使俄国人也让他三分。在这期间,由于野兽出没,他不但学会了打猎,而且把自己锻炼成为出众的射杀猛兽猎手,拥有了极准的枪法。

再往后,张宗昌带人加入了革命军,由于作战勇敢而节节攀升。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时,张宗昌率军进入山东,出任山东省军务督办,接着又自兼省主席。在这期间,他镇压工人运动,强取豪夺社会财富,因此也有了“狗肉将军”之称。然而他又热心教育,特聘状元王寿彭担任山东教育总长,呼之为老师,并且在王寿彭的说服下出资建立了著名的山东大学。

大概由于这层原因,也有人将对张宗昌的仇恨,嫁接到了王寿彭的身上。分析到这里,事情的原委就很容易理解了。尤其许多年后,回首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由于视野的扩大,当更能发现问题的真实所在。大概当年的王寿彭,连自己也没有弄明白,可能也没有机会去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生温良恭俭让,奉行中庸,宽厚豁达,却平白无故遭受到贬低攻击的真正原因。(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QQ图片20200618091456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感兴趣的
最新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