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平
第二十三章
初论慈禧——荒唐愚昧与有所作为的双面人生
一直在社会上流传的,意在贬低王寿彭的那些所谓故事里,一些人居然把慈禧太后说得那样平庸低俗,简直就像农村里一位神经敏感的老太婆那样,令人觉得十分荒唐可笑。以至于她会对一个人的名字谐音如此斤斤计较,哪里还有一点政治家的味道。
然而从历史长河的发展来看,并且将历史上的多代帝王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总体上的慈禧太后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在她统治中国的几十年间,本身就处于了封建专制社会的末期,也就是处在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漩涡之中。所以无论她如何的想方设法,怎样的左右逢源,都平衡不了大清帝国的这艘航船。也可以说大清王朝走向灭亡,完全是时代所注定了的。
在这一时期内,慈禧太后尽管做过不少的错事。如她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残酷果决的镇压了戊戌维新运动。接着她又利令智昏,轻信了朝廷中的极端保守势力以及义和团的诳语怂恿,以至于不知天高地厚,判断失误而轻启对外战端,而且是一次对十余个国家开战。还有她死死抱住自己的权利不放等,也就是说她曾经做出了许多昏庸的决定。因此后世的许多人都在痛骂他,认为后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长时期混乱动荡,就是由于这个女人一手造成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真正的慈禧太后仍然不失为一名才气横溢的政治家。因为在她的实际掌权期间,应是她助推和实施了洋务运动,使整个中国开启了近代经济的大门。到了后来,她的建树就更多了,最主要的便是主导了上世纪末期的变革开放运动,如开矿山、修铁路、建邮局、上工厂、开言路、试宪政等诸多方面,走出的道路不但令人耳目一新,其程度之强、范围之大也是历代未有。
当我们翻开一些著名学者的回忆录后,清朝末期的许多事情就历历在目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变革开放,已经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主旋律。从客观上来说,当然首先是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可是到了后期,亦产生了从被动进而转向主动的发展过程。而实际控制着大清王朝政权的慈禧太后,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展示出了既被动应付又积极推动的双面人生。
由于变革开放,尤其是得益于开放。在大清王朝的这一时期内,全国一些繁华都市里,到处都活跃着来自欧洲和美国代理商的身影。例如在河北威县教堂的附近,上好的杉木横梁,就产自于美国的俄勒冈一带;各种花色的玻璃产自于遥远的比利时;至于水泥,被认为是最好的、也就是最受市场欢迎的则来自于英国。至于钢板、钢筋之类的钢铁产品,当然是德国制造,在质量上可谓响当当的过硬。
这样一来,晚清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充斥着洋货的国度,这也是慈禧太后变革开放的初期结果。然而历史的发展又绝不仅仅如此,到了王寿彭中状元的时候,也就是当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变革开放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萌芽。
此时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早已不再满足于从国外进口产品了。因此他们开始高举起了爱国主义的大旗,奔走呼号倡导实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地寻求一条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大氛围背景,自然结出了丰硕果实,从手工产品到蒸汽机之类的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机械制造设备等,几乎都建立了自己、也就是归属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工厂。
这一时期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使用语言确实难以真实表达出来。中国的铁路一马当先,从无到有。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由英国人建造的,从上海到吴淞、总长度仅为7公里左右。然而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了上世纪的初期,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近400公里的铁路线了。从这一数字里,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年铁路发展的高速和迅猛。
当年的铁路工程师们,开始的时候当然都是外国人,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进来。他们爬山涉水,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份,辛辛苦苦的忙着勘察路线。而开始的时候,机车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有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喷着浓烟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奔跑。在这方面,中国人也不甘落后,第一台国产机车——龙号蒸汽火车,就是由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881年自制成功的。
到1890年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解决修筑京汉铁路的钢铁之需问题,经过慈禧太后批准之后,从而筹集了大量资金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该厂建成后,不但为中国建造的铁路、桥梁和战舰等制造行业所需,生产出了大量的钢铁,并且尚有部分钢铁对外出口。这样一来,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这个中国生产钢铁的大型企业,就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了。
史书记载的一件事就很说明问题,当年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也就是位于旧金山的一座钢铁厂,便从中国进口生铁炼钢。因为产自于中国的生铁不但价格较低,而且质量好。即使通过海运,其成本也比使用本国内生产的生铁合算。
从这里也可以明显看出,即使在当年的大清王朝,也具有别国无法比拟的人口红利。而这些取之不尽的人口红利,正是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除此之外,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还出现了正规的石油和采矿公司,大型的发电公司。至于煤矿等大型企业,就更是星罗棋布起来了。
在这之前,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铁路、电报、报纸等,因此国民的活动范围很小也很有限,往往是以其出生地来做为圆心的,活动半径一般不会超过20公里的范围。就拿1894爆发的甲午战争来说,这么大的、影响到国家兴衰走向的大事,也无法迅速的传播出去。即使几年以后,许多边远地区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战争,更不知道这场战争曾经发生在中国的近海区域。采访时,他们那种满脸茫然,一问三不知的样子,真是让国内外的记者们感到惊讶。
这一时期中国的邮政事业发展,也是有目共睹。虽然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邮政事业就比较发达了,既有了驿站又有了邮车。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日行八百的记载,但即使这样,人们也发出“家书抵万金”感叹。可是到了明清的时候,我国的邮政通信业,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已经明显的落伍了。
在这点上慈禧太后也明确意识到,我们的邮政现状,比起先进的电报传送等手段来说,真是差的太多、太远了。所以晚清的变革开放启动以后,首先就是导致邮政制度的彻底变革,从而促成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到1909年的时候,中国邮局的数量已达到3973家了,堪称比较普及开来了。这样一来,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传播再也不成问题了。
就拿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五四运动来说,当年的中国代表参加谈判时,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刚刚制定出来,在还没有签字认可的情况下,就已经通过电报传遍了全国各地。正因如此,才有了风起云涌的激烈抗争,进而演变成一场令后人们永远纪念的爱国主义运动。由此推论,若不是当年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批准了邮政变革……
再看那时的建设成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中国的一些重要城市无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拿北京来说,有了整齐规划的街道布局;道路上设立了专用的人行道,因此也就具有了人车分离的概念。还有关于下水道之类的工程,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当时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可以称之为代表现代化程度的东西,诸如有轨电车、电话、电灯,以及身着统一制服的警察等,在中国的许多大都市中,都已经一应俱全,差不多应有尽有了。
还应该看到是,这些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北京一地。那时中国的很多城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革,还有些城市于不少方面一度走在了前头。如当年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其发展变化的程度之快,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这就充分说明: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终于有了整洁漂亮的马路,巨大的下水道工程等。这些设施,也不再是通商口岸和租界里面才有的东西。放眼全国的许多城市中,诸如南京、济南、郑州等,都已列为城市建设必须具有的项目加以实施。
作者简介: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