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十三)

2020-07-11 00:32:13 来源:中国传媒

 胡一平 

第十三章

得心应手——基础雄厚意气飞扬书写癸卯殿试卷

 

    应该说明的是,当时的科举考试,对于考生们所写的书体,都是有所要求的,也就是必须用馆阁体来誊写自己的答卷才行。否则的话,别说中状元、中进士,就连进入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历史上的馆阁体又被人们称之为“院体”或“台阁体”,最早也不是起源于明清科举。如果向上追溯的话就会发现,早在宋代,这种馆阁体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到了明清之际,随着科举考试的使用,这才发展兴盛起来。

当然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有兴衰的原因,在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明清两代的科举,均规定考生在书写答卷的时候,必须使用馆阁体书法才行,当然是有起始之原因的。

事情应当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有一位叫做沈度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在誊写稿件文章上极为讲究和认真。还由于他采用的是宋代馆阁体书法风格,因而所写出的文字正雅圆融,温润俊秀,排列工整,间架合度,从而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极度赏识并大力推崇。有了皇帝的亲自推崇,当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高度关注,于是引起仕宦、读书人争相仿效学习,逐渐成为明代官方使用的标准书体。

后来这种馆阁体又被科举考试所采用,进而发展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体。馆阁体在明清时期发展普及,特别是在官场上占据着极其主要的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馆阁体书法的字体端庄典雅,笔画细腻,线条光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二是融合楷书的特性、规范和其间架结构的特点,因而所写出的字美观、整洁、大方,便于推广学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三是馆阁体书法风格受到历代皇帝的赏识推崇,所以才应用到官方文书和科举考试之中;四是书写这种问题必须谨慎认真,来不得一点浮躁情绪,所以很符合儒家文化那种修身、中庸、诚信等意念要求。

总的来说,馆阁体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上产生的一种重要字体,它继承了魏晋小楷和唐楷庄重、严谨、整齐、大方、笔画细腻统一、线条光洁优雅等诸多优点。正是这样,才在明清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馆阁体书法艺术仍有很高的研究和学习意义。

历史上对于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价值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馆阁体书法是传统楷书的代表之作,应大力的学习和推广;也有人说馆阁体是一种低俗的书体,只有实用性,而没有或是缺少艺术性。于是有的人对馆阁体书法大加推崇,列举出了如此写作的许多好处;当然也有人评论历史上的馆阁体书法造诣其实不深,艺术成就也不高。

但在王寿彭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正是馆阁体书法艺术受到抨击最厉害的时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在馆阁体书法艺术本身上,真正的原因应该出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上。

前面已经说过,到了大清王朝的后期,腐败坠落大大加速,世风日下一落千丈,以至到了积贫积弱的程度。尤其是后来的甲午战争,原本耀武扬威的大清王朝简直到了一战即溃的程度……接踵而来的八国联军,令人痛心的火烧圆明园,大清王朝的腐朽本性就完完全全的暴露出来了。

到了这时,人们便把大清王朝的败亡原因之一,归咎到了科举制度上,认为是这一制度扼杀了人才的出现等等。也是由于这层原因,不少人在鞭挞科举考试的时候,同时也反对和贬低馆阁体书法的应用。他们认为馆阁体书法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束缚了艺术思想和创新,束缚了书法家们的手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其实这些所谓的攻击,均带有相当的情绪性和偏见性。即使到了今天,馆阁体书法艺术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书法文体。

对于王寿彭的书法来说,尽管没有清末主流书法、即魏碑的特点,但却更让人感觉到了韵味上的十足,也就是大大方方,工工整整。尤其他的小楷书法,显得最为细致精到。所以他在誊写殿试卷的时候,完全做到了心平气和,不慌不忙,等于将自己平生的努力都释放在这上面了。因此王寿彭所写的会试答卷以及著名的殿试状元卷,完全可以称得上浑厚大气,端庄秀丽,俊秀工整,不仅仅有着馆阁体书法的俊秀舒展,而且还兼有颜体的浑厚,赵孟的流畅,以及董其昌书法的神韵。

特别是王寿彭当年所写的殿试状元卷,不论让谁见了,都会首先觉得上面的文字个个精到,并且有血有肉。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时的王寿彭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属于那种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但是书写的毛笔字却非同一般,用下笔老辣,出入有法,点画舒张,开合自如来加以形容,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据后来一些见识过王寿彭殿试状元卷的人评论说:他所写的字里行间,虽然馆阁体的意味甚是浓烈,但其线条的变化却可以称得上匀称细腻,加上章法布局的到位,故而令人赏心悦目,并且给人一种难得的中规中矩之感受。因此即使看了他的这份殿试答卷,而没有见到其本人的话,也会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研究的心领神会,而且在性格上稳重守成,诚实可靠,具有那种传统文人的谦谦性格。

交上这份复试答卷之后,王寿彭的心里自然就平静了许多。在他看来这样的复试对于自己来说,简直就是玩游戏一般的轻松。因为他在平时的刻苦学习之中,已经打下了深深地根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他所盼望的,其实就是这一天,好用来展示自己的实际才能。

果然不出预料,这次复试的结果极为理想。张榜出来的时候,王寿彭的名字被列在复试排名的第一甲之中。这次复试,当然是按照惯例加以评定,成绩被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甲一共有八十名,王寿彭不但在其中,而且又一次的名列前茅。谁都清楚,其后的状元、探花、榜眼,这三个令人极为向往的头衔,都将会从这复试成绩单,即第一甲的八十名中选出。

复试以后,就剩下了最后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关口——殿试了,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进行考试。殿试定在五月二十四日这天举行,所有参加殿试者必须于凌晨时起床,到两点时便要准备停当,接着就要从驻地乘车出发。由于有了上次复试的体验经过,所以这次集合的时候大家一点都不忙乱,显得有条不紊起来。

当时的天空中似乎笼罩着一层乌云,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好在有很多人打着宫灯照明,这才使得王寿彭能够看清前后的身影。当马车行驶在前往皇宫的道路上,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还有车轮转动与石板摩擦发出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听着这种声音,王寿彭不由得打起瞌睡来。只有到了皇宫门前停下马车的时候,他才梦醒过来。

到了保和殿后,他们按照发下的号牌,分为单左双右鱼贯而入。这时先由读卷大臣率贡士们跪拜谢恩后,再逐个发给题纸,大家跪接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此刻已经天亮了,但保和殿里还是黑乎乎的。尽管里面点着无数的蜡烛和宫灯,王寿彭还是没有看清楚读卷大臣的脸面究竟如何。

虽然殿试显得极为庄重威严,但考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当王寿彭捧着卷子,到座位上坐定,再展开看后,一股欣喜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因为这次殿试所出的题目,与上一次复试的题目大同小异,实际上也就是将复试时所答的卷子加以修订,使之更加完美而已。

这才使他明白一个道理,整个会师过程中,最难做的莫过于会试开始的三场考试了。接下来的复试就相对的容易了一些。原来所谓的殿试,主要是为了彰显国家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对于多出快出人才的期盼,同时也是一种皇家仪式的展示渲染。其实整个科举所考的内容,在这之前大体上已经完成了。

由皇帝亲自所出的、这次殿试测试的题目为:一问官;二问定律;三问理财;四问通商。在王寿彭的眼里,这些都等于问到自己的心里去了。于是他竭尽所能,工工整整的书写起来。因为这些内容,似乎已经印在了自己的脑袋里一般。当开始答卷的时候,已是早上八点多钟,按照要求中午就应该交卷,故而时间十分紧迫。然而对于王寿彭来说,却感到轻车熟路一样的轻松,充其量就是将前面几次考试中涉及的内容,加以去粗取精的推陈出新而已。

所以此时的王寿彭能够计上心来,感觉到自己思绪格外的清晰,下笔似有天助一般。到了十一点多钟的时候,王寿彭的试卷就已经做完。于是他再一次逐字逐句检查,顺畅意达的程度居然连自己都吃了一惊,事先没有想到文章会做得如此之好。

也就是说,这次殿试上所做的卷子,应该说是自己参加科举考试以来,最令人满意的一次了。看着看着,一种暗自欣赏的喜悦浩然之情油然而生。到了这时,他不再犹豫的交上了答卷,然后回到座位上坐好,静等着殿试过程的结束。(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620204535.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感兴趣的
最新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