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八)

2020-06-30 18:43:40 来源:中国传媒

 胡一平

 

第八章

热闹非凡——回首1903年的河南开封古城

由此可以基本上认定,当年王寿彭先是到仙师庙中向老师傅祈祷了以后,又参加了对文昌帝君和魁星的祭祀活动。更具体地说,王寿彭与其母亲一起到仙师庙中祈祷许愿的日子,应该是在这年的二月初一。

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前往仙师庙中祈祷求拜,应该是有时间讲究的,即是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里,仙师庙里的香火特别旺盛。传说在这两天之内,前来祭拜祈求无所不应,格外的灵验。至于拜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日子,则是在其后的二月初三这天,关于这些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因此到了二月初六的时候,王寿彭就要告别亲人、朋友正式上路了。

王寿彭出发的时候,当时潍县已经有了火车站,也就是有了胶济铁路。既然有了如此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他当然要乘坐前往。然而当时山东境内虽然修建起了胶济铁路,但还没有全线竣工。潍县火车站是在公元1902年建成的,并于当年的六月一日正式剪彩通车。但这一次的剪彩通车,只可以从潍县运行到青岛。

也就是说,当年的胶济铁路,最先是从青岛开始修建的,并与1902年初修建到了潍县,并继续往东修建。这时的火车也随之开到了潍县,并且建了个极其简陋的临时车站,只供乘坐火车的人们买票使用。没过多长时间,就开始建造正式的火车站了。到了五月底,新建的潍县火车站全面完工,六月一日便正式营业。有了新的火车站,这里便成了十分热闹的地方,几乎人人都要来这里见识见识,简直整座城市都沸腾起来。

王寿彭乘车的时候,胶济铁路已经修建到了淄博,也就是距离潍县有着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虽然还没有建起正式的淄博火车站,但是已经可以买票乘车、按时到达了。

别小看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要是骑马或步行的话,至少要走上三、四天的时间。有了火车,当然就方便的多了,王寿彭上午的时候坐上,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就到淄博了。还有王寿彭这次是去参加全国会试,自然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前来送行的人很多,以至连火车前的月台都站满了,场面也很是令人激动。

在乘坐火车的这段时间里,王寿彭不但一点也没有感觉着累,反而感觉到十分的舒服和惬意。因为在他的一生里,虽然几次跑到新修的铁路这里来看火车,但能够真正坐到火车里面,感受着火车运行的那种乐趣,平生里还是第一次。

此时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乘坐火车只能够到达淄博,这就得下车开始踏上漫长的旅途了。因为此时的胶济铁路只修好了从青岛到淄博的大半段。而从淄博到济南的那段,也就是整条胶济铁路,是在1904才全部修好通车的。因此1903年二月初六启程,前往开封参加癸卯科举会试的王寿彭,最开始是乘坐的火车,到了淄博便开始是走陆路了,乘坐的是从当地雇佣的,那种极为普通的马拉轿车。

就这样慢慢悠悠的行走,完全用不着心急火燎。因为急了也没有用处。古代修筑的道路,是有一定标准的。也就是从一个县城到达另一个县城的距离,都是三十公里、也就是六十里路左右。原因也很直接,古代时人们赶路,不论行走的、推车的还是骑马挑担的,每天所能走的路程,也就是大约六十里路。也就是说,人们在行走了六十里路以后,就到了应该住下来休息、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了。而人们住宿的地方,久而久之便成了县城。

农历的二月初,天气还十分寒冷。遇上阳光明媚的时候,当然比较好受。可刮起强劲北风来的时候,时间就难熬了。马拉轿车上面虽然装有棚子,但却十分简陋,使得冷风嗖嗖得直往里钻。还由于王寿彭身体有些瘦弱,就格外不禁冻,只好把带来的棉被紧紧地裹在身上。好在还有他的随从,是位体格十分健壮的人。于是两人靠在一起抱团取暖。

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开封。对于这座充满魅力的古城来说,王寿彭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其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当然频频出现在历史书籍之中。特别是曾经在这里演绎过的大宋王朝,以高超的文化、发达的经济而得到后世的一再称颂。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侠五义》等书籍里面千古奇案,《杨家将》里的举家报国的铁血征战,以及靖康之耻……等等,都在王寿彭的脑海里有着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绚丽多彩,具有深厚艺术魅力的宋词,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紧紧吸引了王寿彭的心。在他看来,任何一种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文学形式,都应该是与它的社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宋词从开始时的策源,当然是以男女之情为主要题材的。到了后来,就一发而不可收的博大精深起来,以至到了鼎盛时期的无事不可入词、大家星罗棋布的程度,创造了历史上又一座文学艺术高峰。

王寿彭从小的时候便朗读过不少唐诗,故而对唐诗非常的向往和欣赏,以致将那些大家名句经常挂在口上。进入青年之后,他才迷上了宋词,认为宋词的魅力简直更上了一层楼。在他的印象里,只要进入了宋词的画卷,就能够窥见大宋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宋词不同于高雅唐诗的主要特点。

也就是说,唐朝的诗人们只是把雅致、崇高的情感写入了诗歌之中,读之令人心潮澎湃;而宋词一开始就是从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所以十分婉约细腻,既能表现上层社会的歌舞升平和达官贵人的精神状态,又可以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意愿心声,似乎连音容笑貌都刻画得清清楚楚。所以在王寿彭看来,宋词真是太美、太美了,居然美到了令人刻骨铭心的程度。

可在这以前,王寿彭从没有到过开封,因此也极想亲眼目睹这座历史文化古都的靓丽风采,看看当年的龙庭、开封府、铁塔寺,以及名扬天下的天波杨府,更可以感受这座宋词策源地的博大精深,并且从中感受到它的豪放与婉约来……

在具体的形象方面,开封也曾经在王寿彭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这以前,王寿彭曾经在朋友那里见识过一幅难得的《清明上河图》。尽管这幅图卷不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真迹,只是后来画家们临摹的作品,但依然能够令人大开眼界,从而感受到当年大宋王朝这座都城的气势非凡。几年前,王寿彭就寻思购买这样的一幅赝品了,好经常的拿出来欣赏,但最终由于临摹画卷者要价过高而作罢。

使王寿彭最感兴趣的,便是《清明上河图》上面绘制的汴河风光了。从画面上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带人口居住得十分稠密,简直达到了商船云集、人们摩肩擦踵的程度。尤其岸畔之处;有人在茶馆里休息闲谈;有人在那里看相算命;有人正在饭铺里面进餐;还有一处王家纸马店,好像是专卖扫墓祭品的……以致店铺林立,人群熙攘,展现出只有大都市才有的、那种醇厚繁华的世俗之风。

河里船只的往来,显示运势程度的繁忙,更是体现了画家观察的细腻以及生花的妙笔。大船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下船。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高大恢宏,宛如一道飞虹,故取名为虹桥。

此时此刻,正有一只大船需要过桥。船夫们便各尽所能;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只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顺利通过。桥上岸边欣赏这一壮观场面的大有人在,似乎还有人在那里指指点点地吆喝着什么。这样一来,桥和船、水与人的繁忙水陆交汇之点,辉映展现出来的壮美风光,就活灵活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

王寿彭到达开封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亲眼看看《清明上河图》里绘制的这座虹桥。然而此时此刻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了。当年的汴河依然还在那里静静地流淌,但是繁荣的程度比张择端笔下绘制的那种场景,显然是差得远啦。

再说那座虹桥,早已不是木材建造构架的了,而是一座多孔的砖石结构桥梁。尽管这样的桥梁比起当年的木桥结实多了,但壮美好看的程度却与画上的木桥相差甚远。还有那些拱形的桥洞,一个又一个的排列着,根本无法使大船通过。这就说明,这里的船运活动基本上已经结束。虽然还有几只小船在水里划动,但同当年的大宋王朝时期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这里依然是当时开封的交通咽喉要道,所以石桥的上面也是车水马龙,人流亦显得比较拥挤,因为石桥两岸处都是繁华的集贸市场。不但各种店铺一个连着一个,就连那些商贩们也不失时机的占道经营,大多是卖的农产品和卖食品的。王寿彭走到西边的时候,还惊喜的发现,居然有些地摊是卖古董的,可谓是一处不大的古玩市场。这就使他意识到,这里毕竟是六朝古都的繁华之地,其买卖古董的人,当然就比潍县城多得多了。在这方面,饱读史书的王寿彭还多少有些眼力,便随手买了几件,当然是些价格便宜、年代不是很久远的小物件。

到了中午,他们先是在一家小餐馆里匆匆吃了午饭以后,王寿彭便特意选择了一处高点的、也就是视野较为开阔的茶馆。在这里,他要来一杯当地产的好茶,因为在品茶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较大范围的景致风光。

这时他才发现,滔滔的汴水之中,虽然没看见较大商船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几艘画坊。画舫的上面彩旗招展,有的还吹奏锣鼓,袅袅的音乐之声,时有时无的传过来。这些优美的场景与秀丽的河山,也同样交织出了一副秀美婉约的风俗画卷。(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感兴趣的
最新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