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三)

2020-06-20 20:33:43 来源:中国传媒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

胡一平

 

第三章

存废之争——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关注之焦点

到了1902年的夏季,就在王寿彭发奋攻读、积极准备参加1903年全国科举会试的时候。在大清王朝的宫廷里面,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这种争论的焦点,就是科举制度存废的重大议题。也由于这个议题太过重要了,堪称关系到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因而进行的十分激烈也十分隐秘。尽管这样,还是有消息不断的传递出来,并且在社会上引发一波一波的波澜。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便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投射到了慈禧太后的身上,意识到只有她才能够作出最终的决定。

此时的皇宫里面,偌大的殿堂内烛光昏暗,火光摇弋。都已经到了半夜三更时分了,但面容焦脆的慈禧太后却久久难以入睡。她低着头、搓着手,一个人在华丽的地毯上来回度步。尽管有着侍候的太监和宫女,但他们就像泥塑的木偶那样一动不动,似乎生怕发出声音而扭转了主子的注意力。

不远的一张紫檀木做成的案桌上,放着一份翻开的奏折。奏折里面所提到的内容,就是关于癸卯科举,也就是1903年全国会试的相关内容。按理来说,这样的内容实在太正常了,里面提出的办法和措施,自然经过了相关大臣们反复的斟酌,可以称之为面面俱到。作为掌握着实权、即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只要浏览一遍加以批准就是。可此时此刻,这份再平常不过的奏折,却紧紧揪住了她的心。

从当时的国家形势来看,经过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之难皇室逃亡的悲剧之后,慈禧太后总算平平安安的绕过了这道坎坷。于是她带着光绪皇帝返回了京城,虽然内心里感到不大光彩,但迎接的场面也表现得红红火火,似乎她们的这次出逃,只是出去巡查了一番又回到了京城的祥子。

使慈禧太后感到暗自庆幸的是,原来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其目的并不是要夺取大清王朝的政权,这才使她原本紧紧吊着的心放了下来。到了这步田地,她当然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回想连日来的颠簸流离,风餐露宿,一路之上经受了多少惊吓,真是一言难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形象,在逃亡过程中受到了极大损毁,大清王朝也几乎到了命悬一线的程度。但让他欣慰的是,整个朝廷大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到了这时,也就是有惊无险的风雨过后,理应重塑朝廷的权威,释放皇家的恩典了。最能够过发挥作用的,当然是通过举行一次重要的科举活动,首先回复读书人的信心,自然挣得朝廷脸面。举行这样重大的科举活动,也必然会成为粉饰太平吉祥的标志性事件。那些起草这份奏折的大臣,也正是意识到了其重要性,才把隆重举办癸卯科举的请求提了出来。

可是这份奏章的提出,也给慈禧太后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因为在这以前,社会上指责科举制度的舆论简直是一浪高过一浪。慈禧太后是谁?几十年的练历,宫廷中的争斗,使其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敏感。所以他的心里明白,人们群情激昂的攻击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冲着大清王朝来的,是冲着自己在八国联军进攻时仓皇出逃来的……只不过那些人不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而已。正是由于这层原因,他们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借着攻击科举制度来发泄不满……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整个国家在政治上有些不平静了。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研究探讨起了中国这一独有的科举制度。清楚了科举制度这艘大船的来龙去脉,是从自汉代开始建造成型,又是在隋炀帝之际扬帆起航。期间尽管历经了云诡波谲的南朝北朝、波涛起伏的五代十国、跌宕汹涌的元代低谷等风雨波折,但依然没有沉没。当这艘千年大船驶入明朝之后,才分外的四平八稳起来,使科举制度承前继后发扬光大。然而最为辉煌的时期,应是在大清王朝,是自己的祖先,将这一制度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巅峰。

从这层意义上说,科举制度堪称历史上奠定封建王朝的一方基石,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回首明清之际的五百余年,当属科举制度最为辉煌的时代。

可是到了自己执政的时期,这艘千年大船就有些摇摆晃动了。期间尽管也进行了修修补补,但却始终没有将像过去那样的平稳而坚定的运行。似乎是这艘结构复杂又无往不胜的科举航船,其内部构件开始逐渐的老化失灵一般。时至今日,这艘航船就更加令人失望和难以驾驭了,堪称衰退之际又偏偏遇上了难以回避的顶头风。

在慈禧太后看来,这股强劲的顶头之风源头清晰,应是刮自于西方列强。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科技的巨大冲击之下,这艘已经老旧的中国科举航船,不但已经迷失了前进的航向,而且在多处出了漏洞,以致摇摇摆摆起来。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看来,这艘航船眼看就到颠覆欲沉的时候了。

其实,当年慈禧太后所思考的这些很有道理。中国科举制度的变革序幕,实际上早就已经拉开。当年的光绪皇帝,由于受到维新变法的影响,自然十分热心此道。1888年时,他便批准设立了算学科取士,并将自然科学纳入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中。第二年时,他再接再厉,又加设了经济特科,注重经济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事情发展到这里,原本的科举制度,就已经具有有被终结或者被替代的可能性了。

对于这些,慈禧太后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危险,自然是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了这层机会,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们更进一步,提出了废除八股,改用策论等科举考试的一系列改革方案……这样一来,便引起了慈禧太后及一群保守大臣们的警觉。他们开始意识到,任性的光绪皇帝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动摇大清王朝的根基,并且形成了一派势力,显然已经走得太远了。

更使慈禧太后不可容忍的是,这样的科举变革,进而引发了社会此起彼伏舆论。其后事情不断发酵,越闹越大,居然朝廷官员中形成了帝党、后党,也就是维新与保守的两大阵营。这样的对立斗争传导出去,不但致社会使舆论的哗然,而且发展到了企图政变的程度。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这才忍无可忍的下令镇压,其目的就是要使一切重新恢复到祖宗制定的制度上来。

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偏偏要与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过不去。最令她后悔的,便是听信了义和团的大话。那群吹牛刀枪不入家伙在遇到洋枪洋炮以后,编织出来的神话自然一戳就破。更令慈禧太后迷惑不解的是,大清王朝花了那么多白银,训练多年的精英部队,居然也在洋人的攻击下不堪一击,真是大跌了眼界……这才有了其后的仓惶逃亡,庚子事变,回想起来真是心如刀绞,一言难尽。

尤其那些逃难的历程,真是说不尽的颠沛流离危难艰辛,直到现在还痛定思痛。可以说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如一位学者为其总结的那样:经过庚子国难以后,她的“气焰也低了,私欲也少了;年纪也大了,把握也小了。自此军政大事,也不敢乱做主张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由清庭大臣们集体酝酿拟定,在19019月之际宣布实行新政。紧接着,一些封疆大吏也闻风而动纷纷上奏,要求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可以说,这次宣布实行新政的效果,简直等于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花,导致朝野上下立刻分成了废除科举和力保科举的两大派别。即便是在慈禧太后的意识里,也意识到了科举制度已经走上了日薄西山的不归之路。

当时废除科举派的逻辑是:科举制度障阻新式教育。若要抗击外敌,拯救中国,自然就要发奋自强。若是发愤图强的话,就必须废除科举,建立起一整套新式的教育制度。力保科举派的主要说法是:若废除科举制度,传统的儒家思想就会被迅速的边缘化,朝廷就没有了选拔优秀人才的途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精英阶层难以控制,同样会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危及国家政权。

这样一来,皮球就又踢到慈禧太后这里来了。经过了反复权衡,经过了几个不眠的夜晚,慈禧太后依然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废”的一丝侥幸,最终批准了奏折的内容。也就是将1901年的恩科与1903年的正科合并起来举行。因1903年为癸卯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举会试为“癸卯科”科举。(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620204535.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感兴趣的
最新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