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春天”被盗走了。
3月30日,是梵高167周年诞辰。收藏于荷兰辛格·拉伦博物馆的梵高作品《春日花园》,令人难以置信地被盗走了。凌晨的博物馆现场,碎玻璃散落一地。放置该作品的墙面空了,一起空的,还有许多人的心。盗贼盗走的,不仅是属于某一个博物馆的作品,而是属于全世界的艺术。
《春日花园》是梵高在荷兰尼厄嫩生活期间的作品。无独有偶,梵高在尼厄嫩所画的另一幅画《离开尼厄嫩教堂》,收藏于荷兰梵高博物馆,也曾于2002年被盗。当时,一起被盗的还有梵高的《席凡宁根的海景》。幸运的是,这两幅画14年后在意大利被找到。但失而复得的画作,部分颜料已脱落,原先的画框也已失踪,令人嗟叹。
作为艺术品,它们是无价的。也因为它们的极高价值,更容易成为盗贼们铤而走险的目标。欧洲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被盗与防盗是经久不衰的话题。蒙克的《呐喊》就曾被盗过2次;伦勃朗的《雅各布三世》甚至有一个“外号”,叫“外带伦勃朗”,原因是其在1966年到1983年间被偷了4次。即便如今在卢浮宫被“特别”“尤其”“重点”保护的《蒙娜丽莎》,也曾被盗过。1911年8月21日,一个移民法国的意大利人,在卢浮宫内一个用来放画架和画布的壁龛里躲了一天。之后,他在两名同伙协助下,取下《蒙娜丽莎》,将其藏于衣服里,若无其事地走出卢浮宫……好在,画作出售时,有人报警,才得以追回这幅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人们对名画被盗深恶痛绝。相比名画的被盗,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名画的被毁。
还是梵高。就在《春日花园》被盗后不久,4月初,一幅被“涂鸦”的梵高自画像在网上流传。这幅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梵高自画像》上,被紫红色的颜料笔涂了红眼圈、红胡子,身上也被涂上了爱心和花朵。所幸,该事件很快被证实是一场“愚人节”玩笑,图片是电脑合成的。
虚惊一场的同时,很多人的记忆不禁又拉回到近年来让人揪心的两场大火:2018年9月2日,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近2000万件藏品和这座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王宫建筑毁于一旦;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这座在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建筑损毁严重。
包括建筑、藏画以及其他所有艺术品在内,它们既是人类历史的记忆碎片,也是人类文明历程的高度浓缩。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它们代表了金字塔塔尖上的审美高度;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它们的不可复制性,也让它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为不久前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第一古刹西昌光福寺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捏了一把汗。当时,森林突发大火,威胁到这两处建筑。消防官兵连夜转移其中的文物资料。好在,经过消防官兵的连夜坚守,建筑与文物都被守住了。
艺术品绝不止于世俗的价值。存贮着历史记忆的经典艺术作品,它们的丢失或消失,对人类而言,失去的是实实在在的文明血脉。遗失文物,说到底就是在遗失文明和历史。
所以,尽管被盗文物或艺术品的失而复得,似乎也为前者添上一段传奇色彩,甚至有了更多的商业附加价值,但没有人希望它们被盗。至于损毁,那更是彻底的痛心。
上一篇:
围观者众多,低价位拍品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