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祥鹏
按:本文是笔者所著《红楼梦真解》的前言,观点始于 2011 年,而书稿成于 2022 年 11 月,近加以修改补充,作为一篇文章,与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朋友们商讨,恳请斧正。 因为观点有些惊世骇俗,恳请读者不怀成见地慢读细读,会有所启发。但笔者句句所引的资料、 证据全来自红楼梦文本和红学界公认的史料,而论证则严格按照文本、事实、生活实践和逻辑。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①红楼梦(或曰《石头记》)的作者是曹颙。曹颙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也是 一代江宁织造。因其父曹寅四次接待康熙南巡,留下巨大的财务亏空、债务压力和自己的性格 能力因素(无材补天),又因 1714 年冬天上北京述职染上了“天花 ”(又疑为“花柳病 ”梅毒 等等的好听说法),而在 1715 年正月初借故假死出家。120 回梦稿本正是作者的晚期稿本。
1715 年春节(农历的元旦)、立春是同一天,1714 年甲午年的十二月丑月(牛、兕)与 1715 年乙未年的寅月(虎)在这一天恰巧相逢、交接(巧姐)。故曰“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 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程高本等作“虎兔相逢大梦归 ”;《乾隆抄 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和“ 己卯本 ”中“虎兔 ”作“虎兕相逢大梦归 ”。)
曹颙 1714 年冬天上北京述职染上了天花(又疑为“花柳病 ”梅毒),这在红楼梦里暗示的 关键词是:花神、花王、花姑娘、花大姐姐、柳二郎、梅翰林等等。此花不仅仅是表面上鲜花, 实际乃是天花、花柳病之花。巧姐出痘(有喜)即为暗示:贾琏和多姑娘偷情,说多姑娘就是(痘 疹)娘娘,多姑娘实际就是多个“ 多个姑娘 ”,是鲍二家的(谐音“鸨儿 ”),才因此腌臜了身 子、染上了病毒。有大夫说秦可卿“有喜 ”不是等闲之笔。又海棠花冬日开花。作者假死,有 忠仆替死、烧化,这是《红楼梦》调包计的本相。黛玉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葬花,啐贾宝玉 是“狠心短命 ”的。
②有两个曹雪芹,一个是作者自己化名曹雪芹,是作书人;另一个是自己的晚辈(极可能 是儿子)曹雪芹,是写作的助手,也是传书人。借此表明作者姓曹,且是曹雪樵(曹寅)的后 代。
③脂砚斋,是曹颙的化名,以批书人的身份,揭示红楼梦里的“真事隐 ”,而脂砚斋的批 语里面,又有“真事隐 ”,一层一层的真事隐、幻中幻,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欲盖弥彰 ”。 作者一面放烟雾弹,一面又透露本事真相。畸笏叟可能是曹頫,谐音“机户 ”,是织布的,暗 指自己做过江宁织造。曹颙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和才华写在《红楼梦》里,前后约三十年苦心经 营此书。畸笏叟在丁亥(1767)夏记下脂砚斋已离世。可证曹颙生卒年月:生于 1692 年壬申 四月二十六日,卒于 1767 年丁亥春夏(下限),享年最多 75 周岁。
④程高本 120 回《红楼梦》,是完整的、一体的作品,属于同一个作者曹颙,而非高鹗续 书,也不是“无名氏 ”续。《红楼梦》完璧无憾。
⑤由误解脂批里的预言、提示、伏线、影射所产生的“探佚学 ”“探佚派 ”,解读者,还有 各种续书的作者,不必遗憾《石头记》不全了。本文还会就一些脂批在后 40 回的照应做出解 释,并就一些红学热点话题做出论述。
⑥金陵十二钗(尤其是黛玉、宝钗、元春、妙玉、惜春等)、十二个小戏子、小尼姑、贾 母、贾赦、贾珍、贾琏、薛蟠、一僧一道、甄士隐、贾雨村、北静王、蒋玉菡、孙绍祖、冯紫 英、卫若兰、陈也俊、张如圭、王太医等等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寄名,其中有的也兼具他人 的影子。
⑦《红楼梦》作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善于“叙诡 ”的人。《红楼梦》的“叙 诡 ”艺术值得深挖,它掩盖了真相迄今二三百年。
值此 1921 年胡适开创新红学 100 周年结束之际,开创又一个新百年新时代的红学,我们
![]()
把这个新时代红学可以称之为“曹颙 全本 归正红学 ”或者“新时代归正红学 ”,简称“全本
红学 ”。这个“全本红学 ”,注重的是:
①对整本《红楼梦》重新研究,对脂批做出进一步的解读。
②对《红楼梦》的艺术性、思想性、文化价值做出进一步研究。
③研究、出版、推行新的《红楼梦》校订本、解读本。
【关键词】曹颙,全本 120 回《红楼梦》一个作者,新时代红学,全本归正红学。
题曰:
了却红学旧公案,开启红学新纪元。
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白曹颙风月鉴。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在中国的文苑,有一株“ 阆苑仙葩 ”,瑰丽夺目,她就是十八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朝闻世 传奇的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在中国,《红楼梦》拥有最多的文学读者, 是数亿大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之一;红学,也拥有最多的参与者,万花齐放,群芳争艳,可谓中 国文学领域里的“大观园 ”。红学,实则早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文学范畴,是百科之学,包罗万 象。然而,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两三百年来人们竟不能彻底的了解和达成共识:《红楼梦》 的作者究竟是谁?程高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原著还是续作?《红楼梦》背后的真故 事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两百多年以来《红楼梦》三大焦点问题,也就是红学的三大公案:作者、 文本、真相。
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吗?后四十回不是高鹗或者无名氏续的吗?这要么 是一家之言,要么是人云亦云而已,事实上有无数的红迷对此并不认同。认为《红楼梦》的作 者是曹雪芹,造成了许多的误判,造成了非常大的解读乱象;认为《红楼梦》不全,造成了极 大的遗憾,也消极的影响了广大读者对整部《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和欣赏。
笔者所要贡献给广大读者的,就是对这三大公案的解析成果和解析方法:
(一)这三大公案的解析成果
其一,《红楼梦》作者是曹颙(约 1692 年夏-1767 年夏),是曹雪芹(1715-1763)的父亲。 曹雪芹辅助父亲曹颙完成了《红楼梦》并传播了《红楼梦》。
其二,《红楼梦》的文本是一部完整的 120 回小说,除了被抄写者、刻印者改动个别字眼, 不存在他人删改、续书和掺假的问题。
其三,《红楼梦》的真故事写的是作者曹颙的“身前身后事 ”,曹颙假死,“两番人做一番 人 ”。主体是写曹颙小时候上学、成长、姐妹厮混、做江宁织造府主事、无力偿还曹寅四次接 驾欠下的巨额债务(“无材补天 ”、还债)、在北京生活和述职期间吃喝嫖赌、染病假死(有人 替死)、后来出家,直写到曹頫继任和曹家被抄的前后的真事,兼写了曹家祖辈的一些故事和 自己身世的真相,以及写作《红楼梦》的过程和一些细节,比如中间停笔和誊清后焚稿等等细 节。主体故事时间跨度六七十年,从 1690 年代到 1760 年代。
(二)怎样考证出来的这三个结论呢?可靠吗?
第一,我们要了解《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有什么主旨,用到什么写法,这是根本,是 研究的基点、起点;然后我们才能由此起点出发,研究作者是谁、有没有写完。研究红学,一 定要先重视文本和脂砚斋批语,不然“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简单说:《红楼梦》的主体内容 是作者本人用假语、村言(白话)写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真实经历和感悟,相当于自传,绝不是 政治小说和其他小说。“此书系作者自愧而成 ”,“此系身前身后事 ”。为什么“ 自愧 ”?为什么 假死?小说一步步地反映出真相。此不赘述。也只有假死的人,才能写出“身前身后事 ”。作
![]()
者所要告诉读者的基本道理,就是“福善祸淫 ”“世事无常 ”,劝诫“莫效此儿形状 ”,顺带讲 些齐家治国、做人处事之理。书中难免会涉及到社会现实和朝廷,这只是难免的事情,非本书 主旨。许多读者偏要把《红楼梦》解读成政治小说,“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去比附很多冷僻 的人物和事件。
顺带说一下,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一个事物,都有它本来的意义 或者名称(本来的含义、本来的定义)。读者、人们可以给它发挥出引申义,但是本义和引申 义,都应该为公众所认同、使用。另外有个别人给它赋予自己的个人定义(自定义),那就是 远离共识、远离常识和基本规矩了,可以自己欣赏,拿到社会上来,会和别人说不到一块儿。 假如有人把狗叫做猫咪,把猫咪叫做兔子,发明另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别人就会没法和他交 流。《红楼梦》的文字、写法,也是有原作者的本义,有大众共识的引申义。但是,有很多的 个人,自己赋予了《红楼梦》个人独特理解,造成了很多的混乱,已经脱离小说文本、语文常 识、逻辑常识、生活常识和历史事实了,与公众没有了共同语言和共同规范。近几十年的红学 大众化,观点泛滥而且逻辑混乱,严重地暴露出很多人喜欢“ 自定义 ”“闭门造车 ”的现象, 此为民族和社会之文化隐忧。互联网给这些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红学观点的空间,但是有 太多的人在里面自误、误人了。
第二,既然《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是作者曹颙本人用假语、村言(白话)写了自己大半辈 子的真实经历和感悟;作者的主旨是要告诉读者“福善祸淫 ”“世事无常 ”的道理,劝诫人们 “莫效此儿形状 ”,顺带讲些齐家治国、做人处事之理——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写作方法呢?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叙诡 ”和“脑筋急转弯 ”,用“谐音梗 ”与影射法,一语双关。作者 不是用平铺直叙的、直线型的、流水账式的普通手法来写小说的。作者就像一个超级的魔术演 员、杂技演员,娴熟的同时操作者多个道具,神乎其技,异彩纷呈。小说用曲折的、多层次的、 多方面的立体结构呈现故事情节,开生面、立新场,打破旧小说的老套俗套窠臼。
举例来说,作者设定角色的方法,就是分写法(分身法)与合写法(合身法);惯用的叙 事手法:幻笔、影射、伏线与反转。
所谓分写法(分身法),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语言、思想等等,分写在上 百个男女人物身上,也就是分身法。读者切不可以为那是很多的男人女人,只是作者一人而已。 “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作者的分身有金陵十二钗、十二小戏子、 十二小尼姑、甚至于几个仆人(因为祖上是包衣出身么)、甄士隐、贾雨村、贾母、贾敬、贾 珍、贾蓉、贾赦、贾政、呆霸王薛蟠、迎春的丈夫孙绍祖、邢大舅等等,乃至于化身为一些动 物、植物和物件。作者作为僧人,深解《金刚经》之“无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 ”,“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妙谛。读者也就不要被各个角色人物的男女老少、主仆丫头的表象迷惑了。
分写法,在书中藉尤氏的一个笑话做了暗示。在第 76 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 诗悲寂寞 ”,尤氏笑道:“我也就学一个笑话,说与老太太解解闷。”贾母勉强笑道:“这样更好,
快说来我听。”尤氏乃说道:“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 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尤氏这个笑话,乍听粗俗无趣,实
则暗含着作者把自己的本事分写在多人身上的玄机,一个人的器官长在四个人身上,还不全着 呢。作者点到为止,用贾母闭目养神截住,不再往后说。
作者化名脂砚斋自己作批,又假托他人之言,透露本书的写法:
庚: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 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按此回之文固
![]()
妙,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之妙。……
“ 自执金矛又执戈, 自相戕戮自张罗。”简言之,就是自己一个人演口技,一个人唱出一 台百人大戏。作者在书中也化身优伶。第 77 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晴 雯死后,“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信,各自出家去了。” 三人出家,实际就是一人出家,而且又照应了“智通寺 ”(第 2 回)。作者假死出家,只能一个 人化身多人来变相地写出实情,将真事隐去,免得泄露实情。通灵宝玉知道避祸也。所以读者 不能胶柱鼓瑟,若按照其他普通小说的俗套,将角色与原型去一一对应,是不能找出多个原型 的,也不能看穿作者的设计的。所以脂批说:《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第 18 回)
合写法,就是每个角色人物同时又是好几个原型人物或者事件的合写。比如,林黛玉,既 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分身,又是作者一个红粉知己的化身,二者合写在林黛玉一人身上。薛宝 钗、王熙凤、元春等等,也是作者的分身,但同时自己的妻子、姊妹的化身,合写在每个人身 上。每个人物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元素。
这就是“大的分写、小的合写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读者可能会在很多人身上去找角色 的原型,却找不到。
所谓“幻笔、影射、伏线与反转 ”的叙事手法:
·幻笔比如写“大观园 ”,作者在自家小园子的基础上加以想像发挥,先画出一个“大观 园 ”,然后严格按照这个园子的布局、方位去写,一丝不乱。人物坐序也是如此。作者确是“才 自精明志自高 ”。许多人去南京、北京、苏州、扬州、杭州去找大观园的原型,找不到的。作 者一再地说,这是幻笔,幻笔当然就有夸大或者缩小的成分,所谓补天顽石通灵后“能大能小 ”。 作者一再地说自己写了什么、提醒了要紧、切记的东西,读者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还要离开文本、脂批去走远路、弯路。
·所谓影射,就是藉某人某事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比如小说中有一情节:宝玉又笑道: “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 ”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 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 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
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 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 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 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文字表面上,宝玉只是假借他人之言“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 ”,以杨贵妃来形容宝钗 体态丰美,也有夸赞、示好之意。表面上这句话本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是,杨贵妃可不只是体 态丰美,他更有嫁给原来的公爹唐明皇、还有传说和干儿子安禄山(703 年-757 年)有染有私 的丑事,搞出诸如“洗三 ”得赏钱的闹剧。唐明皇和杨贵妃,属于比较高级的翁媳“爬灰 ”。
杨贵妃原来是唐玄宗之子李瑁的妃子,后来又成了唐玄宗的贵妃,他和安禄山叛乱的起因有一 定的关系,最后缢死于马嵬驿,才稳定了军心。杨贵妃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向来被视作红颜 祸水,她是唐朝国运转向衰落的关键人物之一。对于杨贵妃的死,版本很多,也有人说她假死, 是奴婢替死的。红楼梦作者采用的杨贵妃之死的版本,不必按照史实,他要的是能影射自己的 真相、达到实用主义效果的版本。作者写作手法十分高妙,间接地把第 5 回中秦可卿房间的陈 设之含义表达出来了;把老仆焦大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的隐情说出来了; 后 40 回中有贾府管事周瑞的干儿子“何三 ”与周瑞老婆有私的描写来照应。简言之,作者假 借宝玉之言(也是众人之言)把薛宝钗原型人物(作者本人)的隐私说出来了,薛宝钗“大怒 ” 的真意乃在于此。作者又假借薛宝钗骂小丫头靛儿的话“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 ”,
![]()
来间接地回答宝玉。间接地表达出作者怀疑他家族里面谁谁有“爬灰 ”的事情。“高人 ”往往 是桌面上敬酒,脚底下过招。作者为什么要“真事隐 ”?因为这些真事上不了台面呀!只好假 借双关之语来影射。无奈言者有意,反而听者无心呀!今天的许多读者、研究者并未听明白作 者的言外之意。
杨玉环的名字中,也包含着宝玉和贾环二人的名字。不知道是作者故意如此安排,还是无 意的巧合,抑或笔者过于敏感了。但是需要特别说明:薛宝钗在红楼梦小说里,她绝对是正面 角色,她既是作者妻子的化身(正面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化身。而作者的影射事实、一语双 关则是另外一回事。简言之,作者所要影射的事实是:自己曾和侄媳妇私通,又和堂嫂、干妈 有染。贾宝玉的原型,假借警幻仙姑之口,说他是“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第 5 回),“好 武又好色 ”,如恒王、孙绍祖;好色也好德,如贾珍、贾琏;有些痴呆、痴情,如薛蟠、香菱; 而自谓好色不淫、千古情痴。脂批说:《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第 18 回)
·所谓伏线与反转的手法,比如写王熙凤(作者的化身之一):
①在第 54 回,藉着女先儿说书,说出“王熙凤是个男的 ”(这是假话说真事);藉着说“凤 求鸾 ”,让读者直线地以为是关于爱情婚姻的故事,一般不会料到是“扶鸾 ”之“鸾 ”。
②到了第 101 回,则写出王熙凤在散花寺抽签算卦(“扶鸾、求卦 ”);签上写“王熙凤衣 锦还乡 ”,表面上这是上上吉卦。
③到了第 114 回,反转的结果是写王熙凤死了穿上锦缎寿衣在棺材被送回老家。前后正应 了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 ”(第 5 回),即“从、令、休(死)”。作者假死,极可能 是家人合伙密谋的“调包计 ”,即作者“从令假死 ”,所以元妃(作者的另一个化身)才说“当 初你们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地方 ”,不能简单地误解为王熙凤被休了。
一般读者看平铺直叙的小说惯了,会因惯性思维把“凤求鸾 ”理解为表面上的良缘婚配; 把衣锦还乡理解为风光荣耀的回老家。今天人们发明的脑筋急转弯,也是要打破那种狭隘的、 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模式。
关于王熙凤的描写,小说的前 80 回和后 40 回完全连贯,笔法出于一辙。此一例也是《红 楼梦》出于一个作者的铁证,这是任何续书人打死也想不出的写法。莫说是续写,作者写出来 而读者连读明白还不容易呢。重申,脂批说:《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第 18 回)
对《红楼梦》写法的探究,详细的介绍和论证,在本册子里有相应章节,此不赘述。
第三,《红楼梦》作者是曹颙(约 1692-1767)。书内书外大量的证据,显示作者是清代康 雍时期的江宁织造府的曹家曹氏。曹玺、曹寅、曹颙曹頫祖孙三代四人做江宁织造府主事。《红 楼梦》写到宝玉出家和贾府被抄,自然曹玺曹寅就不是作者了,也不是曹寅或者别人写个初稿, 儿孙们再去删改。清代人说《红楼梦》作者是曹寅的儿子,也有说是曹寅之孙的,绝不是空穴 来风。曹颙是曹寅的儿子,但是二十几岁就“病死了 ”,被很多人排除在作者人选之外。剩下 曹雪芹(曹寅孙)和曹頫(曹寅的继子)是主要人选。但是,曹雪芹很不符合贾宝玉的出身、 家庭成员情况,但是被胡适先生“考证 ”为《红楼梦》作者后,就被后继者们强拉硬拽地按在 作者宝座上,所以许多研究者不服。于是,曹頫成了很多人的选项。但是,曹頫也并不具备充 分的作者条件。
确定《红楼梦》作者有三个决定性条件:
①作者必须是个和尚,这是脂砚斋批注透露的,也是小说文本自己作证的:贾宝玉多次 说要出家并且出家了的。和尚,不是居士,不是在家信佛的人,是实实在在出家的人。
②把作者候选人的身世、经历、时间特征因素放到整本书里,看是不是百分百兼容、重 合。切记:作者说的,小说是写作者自己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朝廷的故事。离开这一点,就 没有准则、原则、基点了。关于“元妃省亲 ”,脂批说这是“藉省亲写南巡 ”,即康熙六次南巡, 曹寅接驾四次(第 16 回),而作者是“是经过之人也 ”(第 18 回脂批)。
第 18 回: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
![]()
己夹:静极故闻之。细极。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己夹:画出内家风范。 《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这些太监会意,庚侧: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都 知道是“来了,来了 ”,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 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己夹:形容毕肖。
脂批特别着重地说“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 ”。正因为作者是“是经过之人也 ”, 所以写得十分细致,“细极”“形容毕肖 ”。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听来的,而且只能是记忆力、 观察力极好之人经历过才能回忆得出、写得出来的。曹寅接驾四次,是康熙帝后四次的南巡, 具体时间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四十二年(1703 年)、四十四年(1705 年)、四十六年 (1707 年)(据《振绮堂丛书》),在曹颙则是分别在 7 周岁、11 周岁、13 周岁、15 周岁时正 值康熙南巡的时间。在古代,十几岁的少年那是能做许多事情甚至大事的,不像今天的孩子们 还在念中学,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据考证,曹雪芹生于 1715 年;总之曹雪芹这孙子是绝对没有机会见过他的爷爷曹寅
(1658-1712)的,更没有机会见过他爷爷接驾康熙南巡的情景了,属于生不逢时。有人考证 曹雪芹叔叔曹頫生于 1706 年,或者是 1695 年,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写曹頫生于 1706 年。曹 頫虽然可能见过康熙南巡,但是他不符合其他决定性的条件:假死。
③作者曾经“死过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作者明明白白地说:“此系身前身后事 ”。 身后,就是死后。没有真正的死人能写自己死后的事情,只有假死的人才能这样说、这样写“此 系身前身后事 ”。曹雪芹、曹頫都没有在“死后 ”写书的条件,曹雪芹死时是真的死了,曹頫 出狱后没有必要假死,假死是为避祸,曹頫不需要避祸。只有曹颙具备这个曾经“死过 ”的条 件。
小说一再地提醒读者说:作者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眼泪还债。眼 泪还债,可不是仅仅用眼泪还债,而是流着眼泪还真金白银的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作者几乎天天被逼着还债,好好的青春,为还债而生,岂不冤哉。
曹寅因四次接待康熙皇帝南巡,加之自己多项的透支,前后欠了不知几百万银子的债,
这就是天上的漏洞。曹寅为此死不瞑目。据记载,康熙四十八年时,曹寅和李煦就欠了朝廷三 百多万两银子;康熙五十四年,又查出曹寅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尽管曹寅、李煦在 康熙的照顾下,曾多次兼理两淮盐政,补上了不少,但到了曹頫手上,亏空进一步加剧,大致 推测,曹頫被抄家时,欠朝廷的银子应该也不下一百万两。反映在《红楼梦》正文里,“贾琏 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 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第 72 回)贾琏平时需要几百银子时还需要借当,“三二百 万的财 ”才是贾琏这个当家人真正所需要的。曹寅为什么借巨款也要接待康熙皇帝?不仅仅因 为康熙是皇帝,还因为他俩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曹寅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侍卫,他们之间有 很深的感情。此为众所周知。曹寅特别重情。红楼梦里,宝玉请秦钟(谐音“情种 ”,也可以 是“情重 ”)来伴读。十几年前,笔者的一位外地网友,曾借钱来招待我吃饭,还招呼他的几 个朋友来作陪,这事情我后来才知道的。至今我想起来还流泪。
曹寅儿子曹颙接曹寅的江宁织造职任来还这笔巨债,堵这个大窟窿。“三二百万 ”正是当 时曹家的债务总量。曹颙不堪这个压力,感到也没有这个希望完成此事,只好趁病装死出家了 事。此为“好了 ”。书内大量的文字在透露这个信息。脂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 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第 1 回)“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是说眼泪还债的真意, 而且不能说出真相来。请读者千万记得,《红楼梦》里的很多话,有双重、多重的含义。作者 不能说出自己“假死出家 ”的秘密,只好借“假语 ”“幻笔 ”写真事,变相地说出真相。
只有曹颙一人能如此尔。
曹颙的名字暗含在书中。《红楼梦》里有直接和“颙 ”有关的人名,这些人名,暗示着作
![]()
者就是曹颙。《红楼梦》核心故事就是写曹颙的本事。在此略略介绍,读者可看书中详文。 1 、颙 yóng,基本释义:
①大头。《说文》:颙,大头也。
②仰望:~望。贾雨村的中秋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既点出自己创作的 《石头记》必然会闻世传奇,被人争睹;仰头看,又点出“颙 ”字的“仰望 ”之意。
③温和肃敬的样子。《易·观卦》: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疏》顒,严正之貌。
2 、曹颙,名“颙 ”字“孚若 ”,取自《周易》的观卦“有孚顒若 ”。而贾宝玉的小名“宝 玉 ”则和《诗·大雅·卷阿》有关。按理说,小名没有和姓氏连起来称呼的。书中的其他人名, 也多与曹颙的“颙 ”字有关,因为他们是作者的分身、化身、寄名。
(1)贾敬、张如圭:《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昂,áng)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笺》: 体貌则顒顒然敬顺。马注: 颙,“敬也。”书中则有贾敬、张如圭之人名。“如圭如璋 ”就是“如 宝似玉 ”,即“宝玉 ”。“如圭如璋 ”,反过来就是“璋如圭 ”,谐音就是“张如圭 ”。
(2)贾敏:敏字的含义
①敏,庄敬。《玉篇》:敏,庄也,敬也。贾敏、贾敬,名字相通。
②敏,通“拇 ”(mǔ), 脚的大指。《尔雅·释训》:敏,拇也。贾赦崴了脚,跛足。林黛玉 写“敏 ”字,缺一笔,表面上是避讳母亲的名讳,实则另有含义,曹颙后来跛足也。林黛玉所 作《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有“却是一只折足雁 ”一句,也是暗示曹颙后来“跛足 ”。跛足 道人,曹颙的化身之一。
3 、大观园、大观楼:观卦的彖辞,彖(dùan)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这些事巧合吗?已经巧合得不能再巧合了,为什么别人不与此巧合?因为《红楼梦》是作 者精心设计、创作、苦心经营的书。
第四,《红楼梦》是写完的书。《石头记》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成为 120 回的全本《红楼 梦》。假使《红楼梦》没写完,或者后半部分迷失了,别人也是没法续的,连后 40 回的百分一 甚至于万分之一的文笔也续不出来。前面提到的王熙凤“凤求鸾 ”和“衣锦还乡 ”即是一个铁 证,类似的铁证还有很多。
作者在小说中暗示共有 120 回文字的内在证据列举如下:
①装点大观园的物件:暗示全书是 120 回,先出前 80 回,再出后 40 回:
贾政听了,便知此事不是贾珍的首尾,便叫人去唤贾琏。一时来了。贾政问他:“共有几 宗?现今得了几宗?尚欠几宗? ”贾琏见问,忙向靴筩内取出靴掖里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看 了一看,回道:“妆、蟒、洒、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 八十架,下欠四十架。……(第 17 回)
大观园、太虚幻境等等,也是作者对自己小说的隐喻,惜春画大观园也是作者对自己写《红 楼梦》的一个象征事件。“妆、蟒、洒、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 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和《红楼梦》的写作与传播过程像不像呢?可能又有人偏要 说这是巧合了。且看其他的证据:
②贾府娶薛宝钗的过礼物件:金项圈,金珠首饰,共八十件;妆、蟒四十匹;各色绸缎一 百二十匹;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
这里王夫人叫了凤姐命人将过礼的物件都送与贾母过目,并叫袭人告诉宝玉。那宝玉又嘻 嘻的笑道:“这里送到园里,回来园里又送到这里,咱们的人送,咱们的人收,何苦来呢? ” 贾母王夫人听了,都喜欢道:“说他糊涂,他今日怎么这么明白呢。”鸳鸯等忍不住好笑,只得 上来一件一件的点明给贾母瞧,说:“这是金项圈,这是金珠首饰,共八十件。这是妆蟒四十 匹。这是各色绸缎一百二十匹。这是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外面也没有预备羊酒,这是
![]()
折羊酒的银子。”(第 97 回)
金项圈,金珠首饰,共八十件;妆、蟒四十匹;各色绸缎一百二十匹;四季的衣服,共一 百二十件——《红楼梦》120 回,昭然如是。
③妙玉给贾贾玉的整雕竹根杯:120 节
妙玉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第 41 回)
整本 120 回《红楼梦》的情节够不够“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 ”的情形 呢?整雕的竹根杯,就是完整的竹根雕刻出来的杯子,不是拼接的。红楼梦,不需要别人来续 写。看看那些续书,实在是无语呀。
④天齐庙道士王一贴的膏药,用药 120 味。
宝玉道:“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 ”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 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 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 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第 80 回)
《红楼梦》也是作者自愧、警世劝善之书,120 回的文字,犹如 120 味的药材。“说来话 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正是红楼梦自身的写照。
第五,红楼梦是不能续、无法续的书。原因之一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据有关资料:民 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 721 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又收《红 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 23 人,古人 115 人,后妃 18 人,列女 22 人,仙女 24 人,神佛 47 人,故事人物 13 人,共 262 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 二者合计,共收 983 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他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 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①宁荣两府本支:男 16 人,女 11 人,宁荣两府眷属女 31 人。
②贾府本族:男 34 人,女 8 人。
③贾府姻娅:男 52 人,女 43 人。(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
④两府仆人:丫环 73 人,仆妇 125 人,男仆 67 人,小厮 27 人。
⑤皇室人物:男 9 人,女 6 人。太监 27 人,宫女 7 人。
⑥封爵人物:男 37 人,眷属 14 人。
⑦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 26 人,只有职称的 38 人,胥吏男 3 人。
⑧社会人物:各阶层男 102 人,女 71 人。大夫男 14 人,门客男 10 人。优伶男 6 人,女 17 人。僧道男 17 人,尼婆 49 人。连宗男 4 人,女 4 人。
⑨外国人:女 2 人。
⑩警幻天上:女 19 人,男 6 人。
总计:男 495 人,女 480 人,合计:975 人(732+243=975)。其中有姓名称谓的 732 人, 无姓名称谓的 243 人。
——面对上千人的角色规模和七八十万的文字规模,千头万绪,这是怎样的天才才能续 书?即使作者本人,也是难以面面俱到,不容易写得十分到位的,《红楼梦》里的文字还是有 些瑕疵的。作者写到一定时间,也会创作疲劳的。
《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者花了十年心血仅仅写成了 80 回或 者 100 余回,后面还在不断披阅修改;若别人能轻易地花一年时间给他续了 40 回,即使“续 得不好 ”,还被当时的清朝人认可了 100 多年,到底是谁更伟大?!试试看: 自己用毛笔单独 抄写一部超过 18 万字的 40 回小说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个必须在此掩卷深思和回答的问题,不 能就此放过,否则不会有正确的答案。
《红楼梦》前后连贯,照应伏线,正文和脂批浑然一体,完璧无憾。
第六,既然是曹颙写的《红楼梦》,曹雪芹做了什么呢?因为曹颙假死出家,不便露面,
![]()
传书的事情便交由曹雪芹了。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贡献,是辅助他的父亲曹颙,完成这部巨 著,传播这部巨著。
按照脂批的提示,脂砚斋、曹雪芹也是曹颙的化名,而且曹颙父子在脂批里有时共用一个 名字“曹雪芹 ”,这是为遮人耳目、瞒蔽读者而已。
①甲眉: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第 1 回的脂批) 眼泪还债的真意,既然只有作者一人知道,当然批书人也就是作书人自己了,否则就说是“有 两个人知道 ”了。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甲 侧: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第 5 回)在此,脂批干脆直接说“惟批书人知之 ”,难道作书人不知而只有批书人知之?这肯定 是不可能的。肯定只有作书人知道,而作书人也是批书人,才能说“惟批书人知之 ”。
②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 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眉:雪芹旧有《风 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 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眉: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能 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 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说自己的时候,是用“雪芹、芹溪 ”,说自己的儿子曹霑时,只 用一个字昵称“芹 ”;而且“一芹一脂 ”、“芹 ”与“石兄 ”(自己)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只有 在第 120 回的结尾,才把完整的“曹雪芹 ”来称呼传书人。一般读者是万万想不到父子共用一 个字号的。儿子曹雪芹是“遗腹子 ”,而且母亲马氏早亡,是没有弟弟“棠村 ”的。曹颙应当 有(堂)弟“棠村 ”。
③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 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甲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包括后回书中“缺中秋诗、俟雪芹 ”都是指的作者本人。请问书中上百首诗都是谁写的? 除了作者本人还能是谁?把自己的诗写在自己的小说里,是为作者的“整合传播 ”方法吧。
为什么作者要和儿子共用一个字号?可能书中难免会有儿子曹霑的一些文字或者诗词,最 主要的是这是作者一贯的手法,善于把父子二人、祖孙三人写成一人。譬如,贾政,就是曹寅、 曹颙、曹頫三人的合写;贾母、贾赦贾政、贾宝玉祖孙三人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贾珍贾蓉父 子二人是作者自己的分身、合写;门客恭维贾政,说贾政、贾环父子将来是“大阮小阮 ”,曹 霑又号“梦阮 ”;第 120 回末写到将来贾宝玉的遗腹子与贾兰是“兰桂齐芳 ”,贾兰是作者与儿 子合一的化身,即曹颙父子因为《石头记》而同享芳名。“大阮小阮 ”,本用来比喻叔叔侄子都 很优秀的意思,为什么作者却用它来比喻父子呢?值得深思。可能有二:一者曹寅曹颙名为父 子,实为叔侄,这就是为什么侄子贾琏夫妇给贾政来管家(更后来侄子曹頫也是过继给曹寅的 遗孀做继子,继续做江宁织造府主事);二者,在曹霑传播红楼梦的时候,曹颙、曹雪芹名为 叔侄,实为父子。曹雪芹曾住在他叔叔的寺中。儿子在公开场合不方便称呼父亲为父,只好称 其为“叔叔 ”。在民间,由于某种原因,儿子称呼父母为叔叔婶婶的事情,不罕见。
说明:1)父子、祖孙在名、字、号上有一个字相同,并不为犯讳,古今中外皆有类似情
![]()
况,只要是不过于刻板偏见、不知变通、知识浅薄、出身低微的人就可以明白。如著名的东晋 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据朋友统计:王羲之同辈中有 12 人的名 字中带“之 ”字,子侄辈有 22 人的名字带“之 ”,孙辈中有 12 人带“之 ”字,曾孙有 13 人名 字中带“之 ”字,玄孙中有 9 人名字带“之 ”字,即便到了五世孙,还有 4 人名字中带有“之 ” 字。可以说,这个“之 ”字是家族共享的徽号,以一定成就的便可以用,或者才有资格用。陈 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指出:这并不是疏漏,而是因为王羲之家族信当时天师道, 在那时候的信徒中,这个“之 ”是暗号、徽章。
在整个六朝或者南北朝时期,名字最后一个字为“之 ”的人比比皆是,并非王氏家族的特 有。南朝名将陈庆之、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它大族中沈氏家族的沈攸 之、沈演之、沈庆之;哪怕是司马皇族中也有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 马楚之、司马景之。也许,这个“之 ”字,就是在当时代表自己的地位或宗教信仰。就像荷兰 人名字中的“ 范 ”,法国人名字中的“德 ”,德国人名字中的“冯 ”,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就 连近邻日本女性名字中某某子,在大正时代之前,只有宗室的女儿才可以用。在北朝鲜,大家 熟知的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领导人是祖孙三代关系,表明一种传承和正统,小户人家 岂能晓得。
2)不单是父子、祖孙的字号可以重一个字,连名字相同,在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的案例。
·明代嘉靖朝学者王世贞在《皇明奇事述·卷一》列“父子同名 ”条,言明他听说过古人 有父子同名的事情,而且在本朝也存在着父子都叫“刘江 ”的真事:古有父子同名,余尝记之 矣。国朝唯刘忠武侯事尤异,忠武父名江,为戍卒死,忠武仍其父名不易,累战功至左都督, 佩大将军印,犹与其父同名,后封广宁伯,始更名荣,封未几而卒。(《皇明奇事述·卷一》)
这位刘荣(江)就是“父子同名 ”的一个特殊案例。他随明成祖朱棣起兵,从密云卫百户 起家, 自己冒用父名,一路从龙,于永乐十七年(1419 年)因荡平辽东倭寇而受封广宁伯, 才恢复刘荣的名字。刘荣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四月去世,赠侯爵,谥忠武。
·明人张岱的文史百科集《夜航船·考古部·析类》记载隋朝有父子同名“罗靖 ”者,南 北朝时北魏高阳王、开国功臣、大将安同的父亲与安同的儿子祖孙二人都叫“安屈 ”:父子同 名者二人,隋处士罗靖,父亦名靖;魏大将安同,父名屈,子亦名屈。
·更早的记载见于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一 · 罗处士志》: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 “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曾祖弘智,梁殿中将军。祖养,父靖, 学优不仕,有名当代。”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也就是褚遂良),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 拓跋魏 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亦名屈,祖孙同名,胡人无足言者,但罗君不应乃尔。
·曹操女儿和曹操的祖父同名。《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曹) 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 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 子仲兴,三子叔兴。(曹)腾,字季兴。
·学者黄清发在《续读唐人碑志札记》 中唐代父子同名的考证:《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 卷卅一所载天宝十四载《张毗罗墓志铭》,志云:“公讳毗罗,其先清河人也。父讳毗罗。”
·学者岑仲勉《续贞石证史》中曾列有《父子同名例》条,并举其于《千唐志斋藏志》所 目见者共 7 例。
·学者王飞娜在《唐代祖孙父子同名考》中专门针对墓志铭中“祖孙父子同名 ”现象进行 了深入研究。她将这种现象归纳为五类:即名或字中有一字与父名相同、名与父名完全相同、 字与父名完全相同、子名不避父嫌名、触犯祖讳。该文检索共 109 例,其中可以准确知道籍贯 的就有 104 例。足证唐代“祖孙父子同名 ”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西方欧美人有一个习惯就是,用自己的祖先,特别是一些有名的祖先,或者是所谓的圣 人的名字,给后代的孩子起名字,表达一种仰慕之情和寄托。比如常见的“亚当 ”、“亚伯拉罕 ”、
![]()
“大卫 ”、“彼得 ”、“汤姆、“约翰 ”、“安德烈 ”等等,都是先祖、古圣的名字。而不同的国家, 又有其自己特有的一些名字。比如,德国人常用“威廉 ”、“卡尔 ”;英国人常用“杰克 ”、“查 理 ”、“伊丽莎白 ”;法国常用“路易 ”等等。西方的文化认为,用祖先,尤其是有一定功劳、 功绩、荣誉的祖先的名字,是一种荣耀。
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比方说英国的国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二 世,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六等等,这里的一世、二世只是说他是历史上第几个叫这个 名字的国王;并不是说,一世就是一定是二世的父亲或者母亲。
第七,红楼梦前 80 回和后 40 回的关系。
作者安排的前八十回的写法是“ 以假作真 ” (第 5 回),后四十回是“假去真来 ” (第 116 回,倒数第 5 回)。一般读者所否定、贬低或者不理解的后 40 回,正是写的作者的一些真事、 真实情况。比如林黛玉要吃南方带来的五香大头菜(第 87 回),王熙凤吸旱烟(第 101 回)等 等细节,这是作者自己在北京时的真实写照和平时的吸旱烟的习惯。若是他人续书,打死他也 不会想到这些事情细节的,您会吗?他只能努力的机械地模仿前 80 回的情节、细节。
紫鹃走来,看见这样光景,想着必是因刚才说起南边北边的话来,一时触着黛玉的心事了, 便问道:“姑娘们来说了半天话,想来姑娘又劳了神了?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 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 ”黛玉道:“也罢 了。”紫鹃道:“还熬了一点江米粥。”黛玉点点头儿。
… …这里雪雁将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几儿上,因问黛玉道:“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 拌些麻油、醋,可好么? ”黛玉道:“也使得,只不必累坠了。”一面盛上粥来。黛玉吃了半碗, 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就搁下了。(第 87 回)
林黛玉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分身之一。第 87 回这段对林黛玉饮食的描绘,有“一碗火 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 ”“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 醋 ”。这伙食是男人的简单饮食。1714 年秋,曹颙北上进京述职,自带一些干粮、食品,实在 是因为曹家早已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窘态了。
何以见得是 1714 年秋季呢?在第 87 回的上半段,提到的天气是北京的“九月 ”,而且后 面的第 97 回黛玉也将“病死 ”了。史料记载作者在北京“病死 ”的时间是 1715 年(乙未年) 正月初八。
正说着,忽听得唿喇喇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停了一回儿又透过一阵清香 来。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像什么香? ”黛玉道:“好像木樨香。”探春 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 ”黛玉笑道:“原是啊, 不然,怎么不竟说是桂花香,只说似乎像呢? ”(第 87 回)
1)红楼梦的整体是表、里两套故事。简单说,小说表面是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成为贾宝 玉,经历了温柔富贵乡,然后黛死、钗嫁、宝玉出家。
2)书中底里是写作者曹颙无力偿还父亲曹寅因四次接驾康熙皇帝南巡欠下的二三百万两 银子的巨债,恰在 1714 年秋冬在北京述职期间,染上“天花病 ”,借机在 1715 年正月初假死, 由一个长相相似的仆人(假曹颙)替死(调包计),然后出家。这就是真假两个宝玉的真相和调包 计的真相。
3)曹颙北京染病期间,身边只有一个仆人,家人在南京,无人也无法前来北京探视;犹 如黛玉生病期间,只有一个贴身丫头伺候,其他姊妹不来探视,似乎是贾母她们无情,而实际 这是事件真相。这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作者“亦不过是实录其事 ”。(第 1 回)
4)一般读者研究者被前 80 的绚丽假情节迷惑了,反倒不认识或不承认后 40 回的真故事 了,却反过来评价说写得不好或写错了。
作者在第 12 回中写道: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
![]()
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 苦来烧我? ”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 ’,吾来救也!”说 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有的读者常常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 自相矛盾、叶公好龙而已。
5)尽管作者一再提醒读者他用的是幻笔、假语,要看背面,不要只看正面,可是一般人 牛性惯了,根本不在意作者的提醒。
难道我们平时缺少这样的交流体验吗?不管你怎样说,别人都不放在心上,或者记不住, 或者记错了,或者理解错了。上级三令五申,下属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亲子、师生、朋友、 夫妻之间也有不少类似的事情,不肯认真倾听对方的心里话。这也是我们提倡逻辑严谨、认真 求真、实事求是的学风作风的原因,尤其是“认真求真 ”,贵在一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更 多的真心、真情、真事、真知、真货,生活就更安心开心些,更加的和谐。
红学大众化后,研读《红楼梦》的文章和观点不计其数,笔者不便于在此与诸位研究者一 一商榷、探讨,更不便于一一列举和指出其瑕疵、漏洞,那样虽百万字不能尽言。本文重在立 论,直指核心。笔者相信,看完这本小册子,读者会对《红楼梦》有迷雾廓清、豁然开朗的感 觉,而且会增加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深度。
笔者所建立的新时代红学,可名为“曹颙 全本 归正 红学 ”,可简称“曹颙红学 ”或者“全 本红学 ”“归正红学 ”。归正红学,完全遵照小说文本的内在的证据,一贯的逻辑,以书里书外 的客观证据为依据,不存成见和先入之见,不臆想,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有多少证据说多少 话,不自相矛盾,不放过关键细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可以确定,然论证未臻完善;个别阐述还处在推理的层面,比如曹颙并非 曹寅的亲生儿子,可能是侄儿(曹寅兄弟曹宜之子或者庶子),或者弱堂弟做了养子,还需进 一步的内证外证支持,恳切希望得到方家和广大同人的不吝指教。是为幸。
谨以此书告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曹颙,“可解其中味 ”了;以及为红学研究做出贡献 的前贤时贤;以此贡献给广大读者朋友,对《红楼梦》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如 此不亦乐乎!求真的品质和能力是我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优秀文化的复兴和创造,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建设。我们一起在红学 上求真,在文化与品质上共进。
了却红学旧公案,开启红学新纪元。
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白曹颙风

倪祥鹏,笔名倪品、研红公子,祖籍山东潍坊,书香世家,西汉御史大夫倪宽后裔。自幼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自2005年深入研读红楼梦文本、脂批以及考证红楼梦作者、文本、本事,已十八年。亦研习论语、老子、周易、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圣经二十余年;从事国学教育与国学典籍整理二十余年。
现任世界红学联合会(香港)学术主委,大同书局出版传媒(香港)主编。著有《红楼梦真解》《老子观止》等有独到创见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