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平
第十章
呕心沥血——建立优质师范学校首创学校预算制度
当年王寿彭为什么能够被调任到湖北省来,其实是与当时朝廷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有关系。而这位重要人物,正是清末著名大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关。
在王寿彭的心目中,整个朝廷官员的里面,自己最为崇拜的便是他了。历史上的张之洞生于公元1837,去世于公元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为清代直隶南皮一带人士。他官至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即是清末朝廷举足轻重的一代重臣,又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大清王朝的末期,张之洞首先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从而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推崇,也可以定性为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基本纲领。这些既是他通过中外对比对现实社会深刻观察的结果,又是对当时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现状要求的高度总结和简约概括。王寿彭就对他提出的、如此开宗明义的理论推崇备至,认为只有深入贯彻了这一举措,身患重病的大清王朝才会重新振作起来。
也正是这重原因,王寿彭才得以进入了张之洞的视野,并且得到了重视和信任。据说是当年的张之洞看好了王寿彭,才要求朝廷将他调到湖北来总理学政的。
王寿彭极为推崇的,便是张之洞的两大功绩,第一是重视教育,兴办学堂;第二就是大兴产业,发展经济;这些先进思想和重要举措,与自己所要追求的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在教育方面,他筹集资金,力排众议,先后创办了自强学堂,即后来的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即后来的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即后来的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即当时中国的首个幼儿园;还有湖北工艺学堂,即后来的武汉科技大学等,可谓硕果累累,政绩卓著。这就使得清朝末年的湖北教育,一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初王寿彭接到朝廷任命,前往总管这里学政时候,怎么会不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呢?
在创办事业方面,张之洞也是大名鼎鼎。其中的一则笑谈,也就是当年他在真正创办事业方面留下的一则笑话,至今都在王寿彭的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象。
传说张之洞当年到了湖北以后,立刻就身体力行的举办起产业来了,首先的项目就是筹建汉阳铁厂。也就是在筹建汉阳铁厂的时候,张之洞闹出了一个笑话。在购进铁厂设备方面,他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在英国购买炼钢厂用的高炉。可是生产高炉的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却回复他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到厂里来化验,然后才知道煤铁原料之质地如何。这样才可以认定需要炼何种的钢材,才可以制造何样的高炉。若是差之毫厘的话,便谬以千里了,这样的大事不可以冒昧去做。”
当然人家说得很是中肯、也很有道理。然而张之洞在中国当官当惯了,便口出大言的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乎?但照英国炼钢所用者购办一份即可。”对此任性十足的回答,英国厂主为了盈利只得照办。
其结果呢?当然是张之洞碰了一鼻子灰,高炉虽然设在了湖北的汉阳,但炼钢的铁块铁却是采用大冶的。而炼钢所用的煤呢?先是采用马鞍山的。但马鞍山出产的煤灰矿热能含量底,不能炼焦。怎么办呢?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买进口焦炭数千吨。这样折腾了几个月,耗资近六百万两,才总算炼出钢来了。
到了这时,张之洞才清楚,发展产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遵循工业生产之规律,又要有专业人才来实施。于是他才重用专业人员对此加以全面改造,进而采用江西萍乡出产的煤,又改造了炼钢所用的高炉,代价则是向日本借了三百万元才得以成功,从而炼制出了优质的马丁钢,并且使得汉阳铁厂一举成名。
当年王寿彭在日本考察的时候,就听说了张之洞曾经闹得这个笑话,因此也才专程前往考察了日本的几个钢铁基地,并且是大有收获。这些内容,也都记载到了当年他所撰写的《考察录》中。通过这件事情,他对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张之洞更敬重了。认为一个人敢于将自己的事务、也就是所走过的这些弯路公布出来,用以警示后人,应该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其实最受王寿彭所钦佩的,还是张之洞关于发展教育的长远眼光。因为在发展振兴湖北教育事业的时候,极其重视了构建基础的师范教育。这时的他就已经认识到,要发展教育关键在于普及国民性教育,而国民性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教育。
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职员工,堪称为发展优质小学的先决条件。并且在考查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中小学极为发达,而中小学里教员,几乎都是经过专业培养的,基本上都取材于师范学堂。这就使他有了重要的发现,师范学堂才是发展教育的首端之地,关系十分重大。这些见解,他与张之洞在关于教育的看法上就十分一致了。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也就是王寿彭高中状元的前一年,张之洞便在武昌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第二年张之洞又奏请朝廷允许,设立了三江师范学堂,并选派具有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五十余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内容。
可以说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的师范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整体发展造就和培养了大量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
在张之洞的推荐下,年轻的王寿彭来到湖北,正式担任了提学使一职。在此期间,他以自己崇拜的张之洞为楷模,处心积虑的发展和完善湖北教育事业,可谓达到了兢兢业业、废寝忘餐的程度。当时他所面临的工作,就是如何进一步的顺利完善,使在这之前由张之洞创办起来的学堂、书院、师范学校等更加规范。
平心而论,当时的张之洞虽然作为清廷开明官员的代表,但亲身到外国进行考察的时候毕竟不多。因此从整体上还属于大清王朝的传统官员,只不过比其他的官员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巧,更能接受外国的先进东西而已。当时的他,之所以能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响亮口号,就已经证明他对于社会变革的基本思路了。而王寿彭就是他这一思路的忠实拥护者和实践者。
然而王寿彭的长处,毕竟比他年轻一些,所以能够更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到了湖北考察期间,他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年新建的这些学校,与日本等国的同类学校相比,不但分门别类的不是那么详尽,而且缺少一种明确的经费运作制度。也就是这些新建的学校、学堂等虽然越来越多,但关于经费的支出和使用,完全是糊里糊涂进行的,是那种肉烂在锅里的操作方法。
这样的方法,在古代私塾、教馆、书院的时代,尚且可以应付,但是随着新式学校的越办越大,人员越来越多,门类的细化、经费的支出使用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当年在日本考察的时候,曾经关注过日本学校的课程设置、资金管理等问题,并且在《考察录》中有所记述。但那时尚有走马观花的感觉,关注研究的也是不深不透。因为当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有一天直接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现在已经没有可能再到日本去了。于是他想方设法,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因为在过去的时间里,王寿彭尤其不注重学校资金运用方面的问题,因此这就要从头学起。
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实践,他终于创立出来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资金运算制度,首先在湖北师范学校里进行了试运行,并且经过实践加以修订,进而取得了成功。因此当年的湖北师范学校,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具备了现代资金预算的学校。在此基础上,他又创立了两湖优等师范学校,完全以新的规程进行。
当时这种新出现的学校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标志着当时的湖北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一页。紧接着,王寿彭便在整个湖北所有的新式学校里面推广普及起来。如此一来,湖北省在这方面的资金预算就变得清清楚楚起来,再不是像过去那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团糊涂账。不光如此,过去有关教育经费的扯皮、磨蹭等现象,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这就使得湖北学校更加正规起来,再度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对于王寿彭创立的这套新式学校的资金预算制度,朝廷如获至宝,立刻大加表彰,并且统领全国各地加以效法实施。也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杰出贡献,王寿彭再次得到提拔,兼任布政使一职,也就是提学使兼布政使。其职衔就有原来的三品级别,上升到了从二品。更重要的是,这样两大权力集于了一身,其掌管的职责范围、造成的影响力方面,比起过去来当然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者简介: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