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潍坊自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特别是数个朝代的状元文化已成为潍坊的骄傲。自公元963年始,大宋王朝的来自青州的状元苏德祥,到清朝的末代状元王寿彭,数代状元形成了潍坊辉煌的状元文化。潍坊的历史文化学者胡一平老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潍坊历史文化的研究,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陆续出版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等数部潍坊历史文化巨著,为潍坊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网文化频道《文史博览》栏目自今天开始,陆续刊出胡一平老师的历史文化小说连载,以飨读者。上半年,他创作了十余万字《王寿彭与他的1903》,主要叙述了他中状元的前后经历。现在又创作了第二部分《王寿彭的宦海沉浮》,共二十五章九万余字。自今日始,将陆续在本网刊发,本期刊出的是《王寿彭的宦海沉浮》第一章,请各位读者予以关注。
胡一平
第一章
祭孔大典——王寿彭执着举行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1925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正直天高云淡之际,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孔大典。这次盛大的活动,以致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和新闻报道的头条。
更重要的是,几乎谁都没有料到,围绕着这次祭孔大典,却演绎出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会风云。认为此举遵循历史传统,弘扬了中华文化,表示支持拥护者大有人在。但认为此举是想顽固推行封建礼节、蒙蔽人民大众的反对攻击之声,也是此起彼伏。当两种声音、两种势力激烈较量,简直达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程度。
就这样,一场原本普普通通的祭孔活动,居然成了社会上新旧两种思想、两股势力激烈交锋的焦点事件。
其实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就会发现,反孔尊孔斗争之大幕,其实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徐徐拉开。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愤怒的人们便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进步学者、热血青年们,几乎都把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现象统统算到了儒家思想的账上了。
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一场大型的爱国运动。历史上将这场运动称之为五四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就是由此而来。
五四运动的起因,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们竭尽全力,在那里打得晕头转向不可开交,这就无暇东顾了。狡猾的日本人便乘着这一机会加强了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当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持续高涨。到了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时,由于中国外交上的失败,致使举国上下的反日情绪达到了历史上的临界点,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次巴黎和会上,制定了一个新的条约,其中的第二十一条中,居然要将德国以前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送给日本。对此中国代表当然起来反对,并且在和会上提出了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规定的正义要求。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代表们的发言当然也就没有多少影响。
如此一来,参加巴黎和会的多国代表我行我素,居然不顾中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现实,居然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消息传到中国后,首先是北京各个大学的进步师生们,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起来。紧接着,北京工商业界、教育界等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表态,强烈斥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行径,要求中国政府顶住其他国家的压力,坚持国家主权,坚决不能在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上面签字。
但是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日、意等国,完全不顾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进而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硬要逼着中国代表在这一条约上面签字。而当时的中国政府,也确实准备在这件事上妥协了事。这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了,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也正是当年这场风风火火的五四运动,形成了巨大而强烈的压力,致使中国代表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当然也没有在这一条约上签字。
这样的结果,的确是来之不易,可谓历史的镜头,就是聚焦在了五月四日这天。从上午开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十三大院校的学生代表们,便聚集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共同决定当天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
下午二点多钟,北京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代表首先赶到。他们冲破军警阻挠,聚集于天安门广场,打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巨幅标语,并且高喊着要求严厉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等口号。
当学生们越聚越多的时候,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为了发泄愤恨,游行队伍开始向着曹汝霖、章宗祥的住宅进发。当学生们捉住尚未来得及逃走的章宗祥时,便加以群殴,致使他连声求饶,遍体鳞伤。但学生们再到曹汝霖家的时候,他已经闻讯逃走,无处泄气的学生们便冲进他的家中放起火来。这就是五四运动中发生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事件发生后,政府派出大批军警控制事态,先后逮捕了三十二名学生代表。本想事件就这样的结束了,然而更大的波澜却风卷云涌起来。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闻讯后便开始大规模的罢工,以响应北京学生们的爱国要求。当天参加罢工的工人,就有两万多名。其后的几天不但没有沉寂的迹象,罢工的队伍居然越来越大,居然达到了六、七万人的规模。
在这期间,上海各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他们公开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电告全国,致使二十二个省份、一百五十多个城市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示威游行活动。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政府再也支撑不住了,只好退下阵来,相继罢免了曹、陆、章等官员的职务,并且逼得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到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们才相继复工,学生们也停止了罢课。这也表明,五四运动终于取得了胜利。
然而当时的五四运动,也堪称是一场爱国的新文化运动,呼吁和提倡新的道德,反对和抵制旧的道德。但是在当时的学生们看来,所谓旧的道德便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并且高喊出了“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号。而这一口号的出现,自然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致,所以反对和支持的声音都比较广泛。
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多次进行的文化启蒙或是改革运动,多是采取了尊古、复古的形式进行的。如中国历史上多次进行的、文化上的古文运动,表现在西方的则是文艺复兴运动等,几乎都带有这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因此这也就凸显出了当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与以往文化史发生的运动,有着显著的不同。
所以在这一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号,是以鲜明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原因也很清楚,因为当年的五四运动,无论如何都难以从旧的传统文化里,找到其理论基点或道义上的旗号,而且还感觉到了传统文化对运动所具有的束缚性和障碍性,所以才选择了“打到孔家店”这个具有突破意义的口号。实际上,这也是一批进步人士们借着这次机会,用冲破旧的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的冲动方式,推进运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那一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们,也并不是要全盘反对传统文化的。如胡适的著述里就一再表达了自己对孔子和朱熹所怀有的深切敬意。即使当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尽管发展到了一度主张废除汉字的程度,但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描述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视野境界。因此他也是近代综合研究传统文化的著名学者之一。
如果仔细考究就会发现,当年之所以出现这种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社会之风。主要是由于人们将大清政府的倒台,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弊病,还有军阀混战带来的严重恶果……都成了人们贬低和攻击儒家文化的原因。可以说后来文革中发生的批林批孔运动,便是当年这股思潮的发展和延续。事情发展到了这步田地,即是孔子和他当年的弟子们复活过来,也是百口莫辩、无济于事了。
可偏偏就在这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就站出了一位有名、有影响的人物——王寿彭反其道而行之。王寿彭自始至终忠诚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命为标准的儒家弟子。所以他处心积虑所要组织和操办的,便是要举行一场祭奠孔子的大型典礼,用以以恢复和弘扬儒家文化的道德学说和影响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他行为方式显得有点固执,做事无怨无悔,简直达到了坚韧执着不忘初心的程度。从当时的史料记载看,在这件事情上,他既听不进许多朋友的意见劝说,又不顾许多人的攻击谩骂,似乎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
在王寿彭看来:历史上的孔子终生倡导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凝聚发展的核心与纽带,是贯穿两千余年的文化主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便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仁。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忠恕之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就是天人合一。不但如此,孔子还创立了内圣外王、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境界,堪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如此优秀传统的文化,就必须学习、继承和弘扬。
因此关于这次盛大祭孔大典的策划、设计、导演,都是有王寿彭的策划运作、组织实施的。然而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费尽心血,好不容易筹划组织起来的这场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却把自己推上了与当年反孔势力正面冲突的风口浪尖。
作者简介: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上一篇:
早梅花开读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