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郑州宣布通过支付宝发放1.6亿元消费券,为线下实体商家与餐饮企业回暖再添一把火。这已经是郑州市第二期消费券。首期5000万元消费券让这座中部城市尝到了甜头:核销金额3925万元,直接带动消费5.52亿元,乘数效应高达14.1倍,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一匹 “黑马”。
一个月来,始于江浙的数字化消费券,已经火速铺向全国各地。在支付宝内部,消费券项目代号为“春暖花开”,寓意以消费券拉动经济阳春。但谁也没想到,这个项目会在短短30天内,从落地一省两市到席卷全国。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通过支付宝发放消费券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拉动消费超过100亿。支付宝大楼内,消费数字时刻在刷新,每天都有新的城市名字被贴到墙上,等候上线的项目排得满满当当。与此同时,中国小店生意回暖的热力图也亮起来了,超千万中小商家在这场消费券接力赛中得到了“精准滴灌”,开启春耕。
从杭州“十二时辰”到全国“春暖花开”
消费券热潮起于一个月前的杭州。3月26日,杭州宣布发放16.8亿元消费券,在随后的一轮一轮发放中,不仅创造了堪比双十一的“秒杀”纪录,还实现了惊人的乘数效应:前四轮消费券核销3.21亿元,带动消费34.22亿元。
杭州市民使用消费券购物
防疫和复工复产,两手都要抓。2月份复工后,杭州不仅率先推出了三色健康码,同时也在考虑消费券方案,希望能重现2009年消费券的拉动效应,促活经济。“我们从酝酿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考虑发放现金或者纸质券。”杭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铮说。经过十年发展,杭州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当年的纸质消费券显然不合时宜,通过数字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是最高效的方式。
事实证明,数字化的确为杭州消费券发放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助力。支付宝专门成立了“杭州十二时辰”团队,从方案确定到消费券正式上线只用了33个小时,堪称极速。阿里云计算支撑下,过亿元的消费券在百秒内抢光,并保持流畅体验。而核销速度也相当之快,不用再像11年前一样等上一整年才能核销完毕。
“如果还停留在当年发纸质消费券时代,就无法像今天这样,随时调整单次消费券的面值、总量甚至变动发放时间等。”朱铮介绍说,杭州消费券第一轮发放以后,工作组人员就走进市场跟市民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杭州消费券的成功为全国打了版。不仅支付宝消费券项目组,很多地市也认为这是覆盖最广、最高效且带动作用最强的一种模式。各地政府纷纷咨询合作事宜,支付宝的客服电话一度被打爆。“春暖花开”项目组的并发任务也从3个、5个增加到十几个,如今已有上百个项目在同时开动。
数字化治理让中国小店亮起来了
南京、广西、杭州、郑州、佛山、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消费券跨越地域鸿沟,从江浙、广东延伸到中部省份,并一路扩展到了大西北,中国小店回暖的热力图也渐次亮了起来,小店迎来了以后生意最好的时期。
4月20日,武汉市民在中百仓储首义店结算区核销支付宝里的消费券 4月20日0点,武汉消费券启动使用3秒后,一位消费者掏出了自己的支付宝,完成了第一笔武汉消费券满减交易。 “您好,一个香酥鸡排饭、一根香肠,两瓶饮料,一共32.5元,消费券已为您满减抵扣10元,谢谢惠顾。”由于很久没有在门店给顾客当面结算,武汉Today今天便利店的店员孙倩对这一幕记得特别清楚。
在广西,消费券发放当天,五角星螺蛳粉店的营收就比平时多了两倍。在佛山,不仅餐饮,美容美发行业的客流也明显增加。
支付宝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千万线下商家受益于消费券,其中9成以上为中小微商家。这些商家既是中国经济的底盘,也是稳就业的关键。在消费券的刺激下,4月下旬以来,平均每周有100万个体户、夫妻店等小商家在支付宝里申请收钱码,新开店或谋求数字化转型。夜经济也正在复苏,过去一个月里,中国小店的夜间交易活跃度相较月前提升20%,预计五一小长假期间夜经济会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可喜的是,消费券不仅是在助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恢复动能,数字基建以其即插即用的特点也在助力中小城市恢复生机。4月初,内蒙古赤峰市宣布通过支付宝分批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定向鼓励本地消费者,扶持赤峰商家,拉动线下消费。截止到4月20日,赤峰已经有16万人通过支付宝领取了消费券,核销364.36万元,撬动交易3692.07万元,乘数效应超过10倍。赤峰市商务局局长李彦彬表示,经过政府部门多次实地调研,相较于疫情期间,赤峰商场、餐厅消费者数量显著增多。
和多数城市一样,赤峰市选择通过支付宝发放消费券是出于安全和效能考虑。支付宝更能够实现实名制精准投放,还能够切实防范消费券被冒领的风险,使得政府补贴落到实处,真正让小微企业获利。截至目前,大多数城市在消费券活动中选择了支付宝平台作为发放渠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与十年前为缓解金融危机发放的消费券不同,今年发放的消费券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与数字基建形成了最佳拍档,跨越地域鸿沟,助力全国消费市场迅速回暖升温。
上一篇:
互联网企业“内容为王”